2017-10-12 15:24:12

曲阜市老年大学  魏运海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吃的变、穿的变、住的变……一切都在变!

    先说吃:建国初期,人们的生活十分贫困,可以用“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饭”来概括。改革开放前,人们的生活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由于那时食物匮乏、单调,而且票证盛行,大部分人的营养还不足,部分农村还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再加上物质短缺,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不但能吃饱,还可以吃好,食品的消费逐步从追求数量满足为主转入了以追求质量为主的阶段,人们开始在吃上讲科学、讲精细、求营养、求质量。市场上丰富的鸡、鱼、肉、蛋,新鲜的蔬菜、水果四季常有,现在的农村家庭想吃什么就买什么。与此同时,沼气、煤气、液化气已取代柴草,成为主要燃料,农村原始灶台使用越来越少。此外,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变化:从注重能量到注重营养,从重视肉类到营养均衡。现在更加追求绿色环保,野生纯天然的食物备受大家追捧。

    然后是穿:新中国刚成立时,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当时人们做衣服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六十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脏,灰、黑、蓝色成为街头的流行色,千篇一律、不分季节、不分男女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人人一身蓝”正是当时的情景。“文化大革命”时,拥有一套军装是那个年代无数年轻人的理想。艰苦朴素是那时的时尚,补丁衣服随处可见。当时的顺口溜是这样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面料、质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九十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现在,人们的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还有住:建国初期,人们的居住条件极差,农村多为土坯房、茅草屋,房屋破旧,年久失修,人、畜有时混居一室,卫生条件差。改革开放前居住条件有所改善,瓦房逐渐取代土坯房,墙面用石灰砌成,平坦而洁白。但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居住面积扩大了,居住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土坯房不复存在,平方、瓦房取而代之。九十年代以来,一座座楼房平地而起,或于村中路边,或于地头田间,成为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现在,大部分农村进行小城镇建设,居民们搬进了社区,住进了高楼大厦,居住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

    变化最快的是交通:建国初期,交通不便,马车、骡车、独轮车为主要的运输工具,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下雨天土路变成烂泥路,出门难行。改革开放以前,人们的出行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车为主。六七十年代,自行车成为主要交通工具,但当时的道路建设十分落后,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改革开放以来,交通条件明显改善,公路渐增,农村也由泥泞小道变成了水泥路,还实现了村村通公路。自行车由笨重单一向轻便时尚发展,功能也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居民购买了摩托车、电动车,小汽车也开始进入农家小院。现在的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又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使异地工作、异地消费、异地置业都成为可能。

    人们的“用”更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低档到高档、从单一向全面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前,居民的消费品始终是低水平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是高档用品的象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紧跟城市消费,80年代的黑白电视、洗衣机、电风扇、录音机、照相机,90年代的彩电、电冰箱、摩托车等快速进入农村家庭。进入21世纪电话、手机、电脑、大屏幕彩电、家用汽车不断进入寻常百姓家,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经济的发展,使我们的物质生活丰富多彩,而互联网的发展,正在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信息资源,而且还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和时间。

    老话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这在以前可能只是神话或者夸张吧,但现在已不再是什么神奇之事了。是网络,让我们实现了“千里眼”、“顺风耳”的梦想。网络世界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天下大事,身在异乡,对亲人朋友的思念无需再受明月感染。电话、手机视频,给我们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亲人们提供了一个表达心思的平台,让我们生活在一个方便快捷的世界里,活得多姿多彩,活得无穷。

    这一切变化都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在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之际,我们将不忘初心,高举旗帜,朝着更加辉煌的明天前进!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