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家乡、思绪万千、五味杂陈、说不清是酸是甜、是苦是辣还是咸。几十年的坎坷岁月一晃而过,不少往事时常在脑海里浮现,经久难忘、挥之不去。
可是家乡毕竟是养育我的地方。本人出身贫寒,家乡的野草野菜、树叶曾为我充过饥。而且自己的青春年华也贡献给了家乡。年轻时在家乡投身立砚、兢兢业业含辛茹苦的干了几十年、使其只有四五百人的村庄、启蒙之徒就出了五名“状元”,三名博士生(在南京两名、重庆一名),两名研究生(均在成都)本科大专几十名不满全国各地(在本县任高中教师的两名)这虽不是本人的功劳,但起码证明本人没误认子弟,当然我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回想起来不免有些眷恋。于是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
家乡已不是原来的样子。土墙茅房已无影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成行成排的平房楼房。二廊单单的大门楼整齐漂亮。曲里拐弯的泥巴街道变成笔直的水泥路,就连坡里的生产路也浇灌了水泥路、路灯杆子设两旁、气象焕然一新和城市没两样。
家家都有拖拉机等农用机械和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有的还驾上了大汽车小轿车,通讯工具更不用说;每家都有大彩电,下坡干活带手机,电冰箱洗衣机暖气片空调机、自来水全都其,家里家外清洁卫生,没有龌龊之事。
几位矍铄老人衣着时尚整齐,围坐在树荫下闲侃。有位布满瑕疵的老太长叹一声说到“你说中午吃么?”“怎么啦?是没有粮啦?还是没有肉啦?”别人插言道:“冰箱里肉鱼搁的满满的常年不断,成天吃都吃腻了,只想吃点素的开开口胃。”老太回话道,以前别说肉鱼就连煎饼糊肚(方言)也吃不上,做梦也没想到过到这种地步。这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一位老汉接上话题:“自古以来是种地纳粮,这是天经地义的,不纳粮就要栓脖子,可现在不光不纳粮,还倒给补贴,这真是开天辟地、从古到今的新鲜事,我们摊到好时光了多亏党的政策好。”
的确村里建起了高标准的教学楼,取代了黑屋子坯房子。卫生室、代销点小超市样样全。并且还建起了老年健身广场、活动室阅览室,老百姓过的高兴舒适,家乡的变化感到惬意。
此次探望家乡,没有虚行,目睹家乡天翻地覆的巨变、看到了故乡的明天,我坚信在党的惠民政策的指引下,梦寐以求的小康已为时不远。
作者:泗水常鸿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