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河两岸尽朝晖

2017-09-26 16:01:20

从上古时期,泗河静静地流淌了数千年,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繁衍生息。

抚今追昔,使我们感慨万千。昔日,泗河两岸野草、野花丛生,一片荒凉。如今,泗河畔生态新城的建设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的理念和“西接北跨、一城三区” 的规划目标,带领泗水人民和广大建设者们,用智慧和汗水筑起了一个个美丽的景点。随着工程的强力推进,一幅山水画卷景观岸线已缓缓展现在人们面前。泗河北依鲁南第一大峡谷西侯幽谷,孕育着儒家文化的泗河穿城而过。滨河南路、滨河北路贯穿东西,绿树成荫,鲜花溢香。是发展养生度假、运动休闲的开发热土。因此被列为山东省绿化生态示范城区。

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五龙坝、泗滨公园、川上诗文、海岱名川广场、泗水盛鼎广场、泗水渊源雕塑群、楼阁、绿地等,还有横跨泗河的泗水大桥、中兴大桥、泗河大闸……形成生态新城泗河整体景观带。高大的环翠阁屹立在泗河北岸直入云端。南北码头隔河相对座落在水边。健身广场、叠翠园、凝翠岛在花林柳岸、音乐喷泉、碧草映衬下,十分壮观。

在水边绿地广场上,两边的建设玲珑雅致,疏密结合,亭台独立,联而附带,依水而立,依墙而建。其中:海岱名川、川上诗文最具特色。两个廊房南北走向对称排列,纤巧秀丽的雕梁画柱耳目一新。站在水边上看点缀的松柏竹、衬托的景观石,心潮澎湃。游船乘风破浪前进在清澈的水面上碧波荡漾,令人心旷神怡。水面上跳跃出的小鱼,闪道银光,倏尔而逝,留下波光粼粼,一片水纹地飘向远方,立刻水面恢复了平静。忽然吹来一阵风水面又泛起层层涟漪,让人留恋不已。

夏天,夜幕降临,皓月当空,华灯闪烁,游人如织,泗河景色更是迷人壮观。综合运动场上,玩单、双杠的、荡秋千的、打乒乓球、羽毛球的,唱歌的,跳舞的,一片欢乐和谐的景象。笼式足球场上、篮球场上争强夺胜,喊声震天。柳荫下、河水边,楼阁上,有的携儿带女、情侣相伴,有的青年男女手挽手、肩并肩、轻歌漫步、亲密爱恋、情意绵绵,小孩子们高兴地手舞足蹈追逐呐喊。老年人聚在一起,吹拉弹唱,笑声不断。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态,浪漫迷人、风光无限,实在令人羡慕。河水的浪花清澈舒展。明月遥挂天边,水中楼阁盛鼎、靓丽的华灯,倒映在水面,随着水的起伏时隐时现。盛鼎周围的音乐喷泉,随着优美的歌声,时高时低,一会儿水柱冲天而起,一会儿浪花喷涌,在五光十色的彩灯照耀下,靓丽多彩。当你站在泗河岸边向西远望,多姿多态、五光十色的图像及“大美泗水” 、“休闲宜居新城,泉乡泗水明珠” 、“筑山水人文名城,生态休闲之都” 鲜红巨大的方字和五星红旗闪闪流动反反复复呈现在泗水大桥的上空,同时倒映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与远处奇光异彩的华灯遥相呼应,构画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成为人们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于是人们用手机迅速拍下这动人的瞬间。这一切让人们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流连忘返,陶醉在如诗如梦的人间仙境,沉浸在无限的幸福之中。当你走到泗河两岸,两侧草木苍翠,百花争艳,曲径通幽,景点棋布,是一个融文化展示、旅游休闲、生态探秘与美学感知等多功能的人文生态之园。是一幅城在水中、绿在水中、人在景中,城水相依、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靓丽画卷。即全面提升了泗水的形象,又带动了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

站在高大的楼阁下,向北远望,一座巨大的宝鼎耸立在泗河北岸,即泗水盛鼎。传说古时大禹治水曾亲历泗河治水。治水成功后,划定九洲并将各方进献的青铜铸九尊鼎。

夏禹所铸的九个鼎象征九洲。九鼎是夏代的镇国之宝,是封禅祭祀之重器。以后数代帝王都把九鼎图视为王权的象征,认为夺得了九鼎就拥有了天下”。在秦朝便有了“泗水捞鼎” ,并浓缩着许多的动人故事。传说秦朝曾拥有九鼎,秦昭王从周王室中取来了这九个鼎,在运输途中,有一鼎飞入泗水河内。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找到剩下的八个鼎,然而九鼎不全。秦始皇28年(前219年) ,秦始皇第一次出巡时,在祭祀泰山完成祭天大典后,就专程来到彭城的泗水之滨,组织人力,打捞周鼎。鼎已被捞出水面,在鼎中出来一只蛟龙,咬断鼎系的一端,转头咬向鼎系的另一端。鼎又重新落入泗河之中。泗河北岸泗水盛鼎广场上,还耸立着两组泗河渊源雕塑群,两面分别镶刻着伏羲、少昊、孔子、康熙、乾隆、仲子、郦道元等巨幅石刻像,上面还刻画着人文肇始、东夷之墟、上古龙脉、商朝古都、洙泗渊源、泗出陪尾、引泗济运、康乾驻跸、生态新城的大方字的图像。观赏后使人更加不忘历史,不忘初心,更加热爱家乡、热爱泗河。

几千年来,泗河以博大的胸怀,奔流不息的气势,钟灵毓秀,纳贤聚圣,孕育了许多先哲志士,造就了许多英雄豪杰。“太昊、伏羲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舜在历山脚下耕作,在雷泽湖畔渔猎,在泗河岸边制作陶器。”儒家孔子在泗河源头,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浩叹。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赞誉泗水为:“海岱名川” 。孟子、颜子、仲子、庄子、朱红灯等众多先贤圣哲都生长生活在泗河流域,与泗河结下了不懈之缘,给泗河增添了许多光彩。透过泗河岸边的川上诗文他们留下了许多吟咏泗水的千古佳作。乾隆先后八次临幸泉林,共留下180余首诗作。这些诗至今为世人传咏。我的中学老师常序田先生历时24年的考证,李白居家东鲁济阳乡西园(今大李白庄) 南陵(今小李白庄) 及隐居石门山灵光寺置田建宅,长期定居,足迹遍及泗河两岸,留下了许多赞美泗水的千古绝唱。当年李白的那首《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今日读起来依然亲切生动。这首诗中的“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是两位诗人登上石门山顶峰,向南眺望,看到秋天的景色。龙门山是泗水北部较高的一座山。在山上诗人看到秋波荡漾的泗河象一条玉带向南转西缓缓流去。秋波点明了时间,落泗水点明了地点。东西走向的泗河由于树木的遮掩只能隐约看到它的水面,但从南临泗转向南游,才可清楚的看到南北走向的这段泗河犹如明镜般的白玉带映入眼帘。这两位诗人在泗水即将分别的日子里依依不舍。“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说明泗水一带的风光秀丽、景色如画。让两个知心朋友难舍难分。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写下了“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的不朽诗篇。而今的泗河,仍然东纳洙水,碧波清澈,旖旎靓丽,在绿树浓荫的陪伴下,由东向西再向南昼夜不停地奔流,哺育滋润着两岸人民。

作者:泗水李建祥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