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全县人民关注的重点工程“泗水大桥”经过两年多的紧张施工,于2016年9月26日建成正式通车。
大桥位于泗水生态新城景观区中轴线上,大桥两端连接南、北滨河路,全长677.4米,其中桥梁长480米,桥面宽36.5米,总投资约1.5亿元。大桥是泗水首座大型斜拉桥,主桥全长270米,整个大桥简洁大气,恢弘,是泗水生态新城靓丽的一道风景线。泗水大桥是联系泗北新区和主城区的重要通道,大桥的建成通车,对泗河南、北两岸交通运输,解决两岸群众出行需要,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完善交通网络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泗河流域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孔子等先贤圣哲均生长或生活于泗水之滨,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泗水大桥主塔高72米,寓意孔子有72名“贤弟子”,寄寓了对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大桥主塔横梁题有“泗水大桥”四个大字,为我国著名文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文联主席郭沫若所书。
建国初期,泗水县政府决定建一座桥——泗水泗河大桥。请谁题写桥名呢?想来想去,想到了大文豪郭沫若,便给郭老写信,请赐墨宝。信寄出后,同志们盼啊,等啊,正如郭沫若《满江红》中的词句,“泥牛入海无消息”。
1965年冬季的一天,北京来信了,却是被退回的信。大家大失所望,七嘴八舌。突然一位同志说“这里有字”!众人重新又围拢过来,原来郭老的题字直接写在了信封的背面,并捎带纠正了原桥名语法上的不妥之处——泗河泗水大桥!
泗河是一条河,泗水是一个点,泗河流域的一个百分点。看后大家齐称赞“还是郭沫若有水平”建国后建的桥被替代了,一桥比一桥宽,一桥比一桥长,一桥比一桥漂亮,泗河大桥这四个大字一直延续到现代,泗水大桥一直成为泗水南、北交通的重要交通枢纽,默默的为泗水人民服务了半个多世纪,新建成的泗水大桥仍然用郭沫若同志当初题写的字。
站在泗水新大桥上,远眺泗河上游使我想起伟大领袖毛泽东的著名诗词《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阔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崭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泗水公安局退休干部 李作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