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生命之林
青岛大学 金翠华
这是一些步履蹒跚的老人吗?不,他们分明是一棵棵挺拔的老树!历经了60多年的风吹雨打、雷电袭击,枝干上留有坚硬的疤痕,木心里却储藏着生命浓郁的清香。
那些为他们服务的是离退休工作处的人员吗?不!那分明是一些生命之林的守望者!他们关爱这些老树,尊重这些老树,守望中付出的心血可以和幼儿园培育幼苗的园丁相比,他们扶持的操劳却远远胜出园丁。毕竟是老树,树龄最少60年,长者百年左右。他们不像幼儿园的幼苗,有家庭的庇护,有父母的关爱,园丁的职责是浇水剪枝,培育幼苗茁壮成长。幼苗所具有的,老树已经失去了。家庭对于他们已经不完整了,有的一棵树就撑起一个家,他们无力庇护自己;父母的关爱对于他们已是遥远的美好的记忆,尽管他们仍然需要关爱……
就是这样一些老树,扎根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山谷平川,夜以继日以他们曾经响亮的歌喉,嘶哑地唱着生命永恒之歌。
那些辛勤的守望者啊,他们以年轻的生命为这些老树撑起了庇护的伞盖,以切实的行动为他们排难解忧,让他们的生命感受到关爱的温馨。
这可不是一项容易的工作。以青岛大学为例,2300个离退休人员,由离退休工作处21名工作人员来关照。2300棵品种不同的老树,如果聚集在一起,就组成一片树香缭绕的树林。每一棵树都有自己的需求,21个守望者要付出多少时间,才能把关爱送给那些有独特需求的树木呢?更何况,树木居住地分散在6个山头,21个人又分成6个小组,每人承担的责任就更重了。这些生命之林的守望者,把辛苦劳累留在自己心里,由爱心焕发出的微笑,把清晨的阳光洒满生命之林苍郁的树叶,树林呈现出一派沉稳的生机。
守望者没有雷打不动的节假日,只要老树有需要,守望者哪怕正和家人欢聚,也立马跨出节假日的门坎,向老树奔去;他们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是劳累一天,刚进家门,有多少次是端起饭碗才吃几口饭,有多少次是在睡梦中,不论什么时候,只要是手机铃响起,他们就有了心理准备,只要是老树有需要,他们就放下自己的一切,向老树奔去……他们深知,老树不轻易表达自己的需求,一旦表达,往往是生命的需求,不能耽延。
2300棵树,你想了解哪一棵,找守望者好了。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学校已经放假。一个远方来的老者冒着蒸人的暑热,来青岛找他多年前的老同学。他走了几个教师宿舍,没有人认识他要找的这棵老树。似乎是一点希望都没有了,一个教师突然想到离退休工作处,就打了一个电话,把要找的老树的名字告诉了值班的女守林员。很快,她就回了电话,两棵失散的老树终于见面了。远来的老者感慨万千。他说:我到过好几个城市去找老同学,有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一个电话,可我大半天没有人接,再问工作人员,他们就不耐烦地说一句:也许不在本地吧;有的单位的工作人员态度倒挺好,翻腾半天,从一大摞材料里找到一个名单,总算查到我要找的这个同学的名字,把地址告诉我了。可我转了几次车到我同学的居处,铁将军把门。邻居说,他离世三、四年了,有个女儿在美国,他老伴到女儿那去,不知几时回来。——你瞧,那也是工作人员,连离退休人员生死都不知道,他们工作的什么?青岛大学不一样,那个女同志啊,她是先给我同学打了电话,落实他在家里,才把电话告诉我的。这才叫扎扎实实为老年人服务!
有一个哲人曾说:摧毁社会最简捷的办法,就是摧毁尊重;摧毁了尊重,就是摧毁了社会。。用爱心建立尊重易,用条例建立尊重难,因为尊重是建立在尊敬和重视的心理基石上。那些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强,看不到人家优点的人,纵使有再多的规条来约束,也作不到尊重。
青岛大学这些年轻的守望者,他们都是从少年时代就勤奋学习,进大学深造取得高学历才能在大学工作。他们知道人生的艰难,发自内心地尊重生命之林的老树。他们熟悉每一棵树的品格和材质,为这些品格和材质骄傲。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有人在毫无底线地谋取自己的利益,这种卑下的自私和守望者高贵的无私形成鲜明的对照。守望者有能力搞科研,做学问,可他们没有时间去做这些事。他们心甘情愿地奉献自己的时间去帮助那些老树,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的品格和材质能造福于社会。
正是有这些守望者,他们肯分担老树的苦恼,为老树负起难挑的担子,供给老树调节生活、开拓眼界的各种需要,才使青岛大学的这片树林枝叶扶疏,老树新花节节开放;科研成就,硕果累累。
座落在青岛太平路的《老年生活报》编辑部,十几个编辑向百余万老年人发出心的呼唤“陪您创造不老的人生”。他们是生命之林的另一种守望者,他们更多的是守望老树的精神需求。
年轻的编辑们常常忘记自己的年龄,走进老树的记忆,去理解他们,找到使老树烦恼的症结,绞尽脑汁,想尽各种适合老树的办法,循循善诱地引导老树走出烦恼的泥淖。
这个泥淖是由老树丰富的阅历、老成的思想而变得固执、我行我素,滞留在过往的年龄区里而酿成的,致使他们违背生活的规律:在家里还要“我做中心”,和子女格格不入;出门在外,又以老者自居,只顾自己。乘车、购物时有与人争吵的现象……
编辑们关注社会,体贴老树,有针对性的举办座谈会,邀请专家学者和老树们一起讨论,挑起老树对生命对生活的热爱,心灵共识使老树直面人生,不再停留在往昔的自满自足,满怀信心地接受年老的事实,用生命原本的高度,生活在生命换季后的新天地。当编辑们把这些共识用文字刊登在报纸上,如《活出生命原本的高度》、《有尊严和幸福感的活着》……
这些消释老树心理症结的文字,每一篇都有了温度,温暖着老树曾经年轻的心,焕发了他们积极生活的精神。如今,你在青岛很难见到老年人争执等不文明的现象,更多的是见到老年人主动助人、保护环境,他们亲切的笑容像冬日盛开的腊梅,为美丽的青岛增光添彩!
《老年生活报》真正成了守望老树精神的灯塔。他们从不停留在昨日的成就里,而是时时发现老龄社会出现的新问题,及时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老树的意见,引导老树用新颖的目光审视社会,接纳不同的生活方式,自享其乐,享受夕阳的光照。
有一段时间,许多老人为不能和孩子相处而苦恼,他们找到《老年生活报》,年轻守护者立即开办了《生命常青公益课堂》,不少有需要的老树都参与了课堂讨论,和专家一起探讨家庭在当今时代的社会功能,父母子女职责的更换,要求父母不能过多干涉子女生活,要让子女在精神、生活和经济上做到三独立。父母和子女间要相互尊重,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对方,让子女有自己的选择权,这对孩子的情商的发展大有益处。
经过讨论,达成共识,编辑们以《晚年幸福不必“押宝”在子女》和《孩子问题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理解父母的爱,尊重子女的心》刊登在报纸上。老树们看到后反应强烈,有的说:“是啊,和子女相处的根本是爱,咱爱的方法不对,变成了管。爱的越深,管的越离谱,伤害越大!”有的说:“血缘上子女是父母的骨肉,在社会上,他们有独立的人格。咱老是把他们当成自家的孩子,没想到尊重。”更多的老树认识到,如今社会生活的变革,我们改变不了别人,只能先改变自己,即使这个改变很艰难,也算是给子女做个榜样吧!
多年如一日,《老年生活报》就这样关注老树的精神,随时随地进行疏导和启迪。许多老树把《老年生活报》当成自己的朋友,他们心照不宣:它是生命冬季的灯塔,有它陪伴,咱就有不老的人生!
风随着自己的意思,携带着守望者内心涌动的尊重,飞过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清除着落在两亿三千多万棵老树枝叶上轻忽生命的尘霾。
清新的枝叶在风中歌唱,唱着生命永恒的歌……
守望生命之林——功德无量的守望者!
201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