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闲话

2017-09-07 09:28:56

五弟退休了。兄弟们凑到一块,喝点小酒,以示祝贺。

退休,对于国家干部、厂矿工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事,但是对于我家的兄弟姐妹来说,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我的家乡临近矿区,从小看到从矿上退休的爷爷伯伯们,不用再干活,仍然可以拿到不菲的“劳保费”,十分羡慕!可是那时候想干工又谈何容易:一是考大学、中专,二是当兵转业,三是顶替父兄。在我们这一代人中,能具备这条件的,用“凤毛麟角”来形容绝不过分:一个一千七八百人的村子时,一年里头当兵的不过一二人,考上大学的文革前只有一人,“顶替”而参加工作的根本就没有农民的份!因此,“干工拿工资——退休享受‘劳保’”,成为农村青年们人人向往而又难于实现的目标。

我家世代务农。兄弟姐妹十人,除了大哥初中毕业后参加工作、三妹当教师之外,其余都是人民公社社员。七十年代初、八十年代初,我和四弟被安排当了民办教师,改革开放后陆续转为公办,先后退休,其他兄弟姐妹以及他们的配偶仍旧当他们的农民,仍旧为他们老来的衣食奔波着。

跨入新世纪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党的政府陆续出台了农民交纳一定数量的社保金,也可以享受“退休”待遇的政策。兄弟姐妹们商量:这是亘古未遇、千金难买的好事!于是积极参与,按要求交纳了费用。

最先退休的是老伴和二妹,她俩的退休金如今已经涨到一千六百多元了,每年还有一千七百多元的取暖费。之后三弟、四妹、陆续退休,今年五弟又退休了。

喝着酒,兄弟们议论:与退休的公务员、国家职工比较,农民的退休金虽然不多,但是却保证了老人衣食无忧,大大减轻的子女的负担,解决了老人的后顾之忧!即使历史上所谓的文景之治、贞观盛世、康乾盛世,直到新中国成立,当农民的何时享受过这样的待遇?

不是吗,据《淄川县志》记载,在康熙皇帝在位的61年间,他一共“赏赉老民(无老妇)”一次,赏例为“老民年七十以上者,许一丁奉养,免其杂派差役。八十以上者,给绢一匹,绵一斤,米一石,肉十斤。九十以上者倍之。其老妇年七十以上者,赏给布一匹,米五斗。八十以上者,绢一匹,米一石。九十以上者倍之。百岁者具题建坊。”乾隆皇帝在位60年间,共赏赉老民老妇四次:其中一次为老民老妇兼赏,二次为只赏老民无老妇,一次为只赏老妇无老民。赏例为 “老民年七十以上者,许一丁奉养,免其杂派差役。八十以上者,给绢一匹,绵一斤,米一石,肉十斤。九十以上者倍之。百岁者具题建坊。” 这种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一次的赏赐,只能算作是一种荣誉,对于老年人的养老,连杯水车薪也算不上。

老伴退休的时候,写过几句顺口溜,附记于此,以表示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不坐机关不做工,相夫教子苦经营。

自今月月薪金在,任是春秋任是冬。

 

一世辛劳作马牛,老来无靠使人愁。

今朝社保惠庄户,绝胜观音甘露稠。

 

世间万事不由人,竭虑殚精枉费心。

但有尧天行惠政,和风时雨佑蒸民。

                                                  淄博市淄川区蒲先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