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会居住在一个较固定的地方。生于斯、长于斯,梦于斯!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肥城人,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尽管有低矮的房屋,干枯的小河,但我们也有美丽的龙山畔和十万亩绵延的桃林。我常去龙山脚下采摘野花,也常去龙山河边听水,看她一年四季的变化。我非常喜欢出生在这个地方。五岁的时候,父亲调到城里工作,把我们全家从乡下接到新城,由此,我一步步读完了小学、读完了高中、考入了大学,我毕业后又分配到新城工作……也许我和这个城市有缘。我一生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我见证了这里的变化。可以说,这里有我的家、有我的家人,也有我一生的梦。
小的时候,大人们常说,将来的生活会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我想那一定很遥远的。
时光又追溯到了1982年,我从农村随全家来到了新城。回想起我童年生活的这座城市,内心充满了激动。但她仍然是我记忆中的平房、土屋,偶尔谁家姑娘、小伙子到了结婚年龄,没有房住,只好在父辈的房屋边接个小偏屋,年复一年的打发日子。
全城到处是窄窄的街道,每到春季,太阳照得屋檐下的冰柱滴滴答答化水的日子和下雨天,简直让人无法行走。上下班必须穿靴子,那时人们常说,新城呵,旧模样!真不知啥时是个头儿。
变化在人们的不知不觉中,时光来到了1992年,肥城被批准撤县设市。建市25年来,我深深感受了这个城市的变化。
25年前,我还在幼儿园时,父亲单位分给一套不足50平的楼房,有一间大屋可放一张双人床,一间小屋可放一单人床,有一厨一厕一个小走廊。一家人欢天喜地住上了楼,缺点是厨房设计不合理,炒菜做饭需要敞开门。刚搬新居不久,姑姑又调来新城工作。当时因无房住,只好在我家那间小屋用木板将单人床拼接起来,刚好能睡下……
弹指25年过去,我和爱人已住上了近100平方米的楼房。记得小时候,我们总说妈妈是个“破烂王”,一丁点大的布头、小钉都珍惜得不得了, “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用上的”,她总爱这么说。因为物质的匮乏,每天忙于生计,妈妈几乎没什么爱好,对很多事也不感兴趣了。可是,最近几年来,我却发现母亲变了,变得活泼、开朗,她还爱上了“收藏”。
母亲是个“剪纸迷”。每年桃花节期间发行的有关海报、门票、标语、广告等,凡是能搜集到的,她都用心收藏,再剪成各式各样的图案收藏起来。我笑她,她说肥城能走向全国百强县,肥城的桃花有功。
余秋雨在《行者无疆》的“牛津童话”里说,历史总是以成果来回答大地的。25年来,我家的生活伴随着“较大城市”的变化也有了巨大的改变。我们享受着富足,也享受着快乐。
如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潮中,肥城已经拉开了“建设中国桃都、共建世上桃园”的序幕。龙山河与水街并肩呼应,市区高楼与大厦毗邻,泰肥一级路穿插而过,青兰高速公路绵延万里,把肥城装扮的更美更靓。农民新村已成片开发,数以万计的农户乔迁到新居,昔日的农民告别了低矮平房,住进了现代化的楼房,他们从此改变了命运,成为自食其力的城里人。农民的淳朴耐劳和聪明才智必定会随着这座城市的向前发展而提前达到生活的小康。
穿越茫茫时空,我仿佛看到肥城的每一个家庭都像我们一样,心怀感恩之情,畅享幸福生活,扬起生命的风帆,向着心中的梦想出发!(肥城市阳光社区 周广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