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幢幢青瓦白墙、斗拱飞檐的“小别墅”取代了昔日低矮简陋的土坯房;一条条宽敞平坦的水泥路飞速向远方延伸;一片片果树冒出了新鲜的绿芽儿……初春时节走进山头街道远近闻名的乐疃村,从房到路,由水到气,从农业种植到旅游开发,每一项工程、每一个细节,无不记录着这个小山村的幸福转身。而这一切,无不得益于有一个好的当家带头人——孙启帅。
“大河有水小河满” 扶贫成效初显
发展经济才能强村富民。只有集体经济这条大河盆满体钵,老百姓家家户户这些小河才会得到更多滋润。或许很难想象,眼前这个四面群山环抱、风景旖旎动人、百姓安居乐业,具有“全国美丽乡村”荣誉称号的乐疃村,曾经也是个道路不通、垃圾随处可见、一盏路灯都没有、百姓挣扎在贫困线上的“穷乡僻壤”。
2007年,孙启帅走马上任,当选为乐疃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面对村集体欠下的200多万元巨额贷款,他一拍大腿,“怕穷,但不能穷怕了,干!”
紧接着,他带领村“两委”通过回笼土地、租赁厂房、旧村改造等方式,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于是,村内便出现了第一座公路桥、第一个工业园、第一座多层楼房、第一个文体大院、第一个健身游园……这无数的“第一个”,诉说着乐疃村翻天覆地的转变。短短几年时间,村集体经济不但甩掉了债务包袱,开始慢慢有了盈余。
“让老百姓的口袋都鼓鼓的,这才是我们村两委最终的奋斗目标和落脚点”,这是孙启帅在开两委会时最常说的一句话。是这样承诺,也是这样干的,村上每年为340多位老人发放生活补助金,为40多户特困家庭发放救助金12余万元。“孙书记领导的好,村两委又团结务实,选他们当村干部,俺没有走眼!”已经住进新楼房,今年70多岁的孙英庭大爷激动地说。
“农家乐乐农家” 脱贫驶入高速路
带领村中贫困户脱贫致富一直是乐疃村两委的“心头事”, 近两年来通过不断琢磨、探索、实践,上马地道、特色的农家乐项目成为两委成员的共识。“小发展小困难、不发展最困难;只有大发展,才可能不困难”这个孙启帅自己总结的“辩证观”,在这里得到印证。
一口吃不成个胖子。面对资源、财力、物力的多重困难,乐疃采取分期进行、先易后难的策略,有计划、有步骤的协调推进。农家乐在一期工程建设时,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将村民们的用地集中建设。村民可将老房屋估价入股到农家乐建设中,年底享受分红,也可以直接将老房屋出售给村上。这不仅让大部分村民住到了新建的楼房里,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更为乐疃村的老房子提供了“变废为宝”的机会。
经过精心的设计与规划,一期工程共建成12处高端精品农家乐、1处农业精品采摘园、2处农家乐饭店及各种项目设施。孙启帅掰着指头算了一笔账:“2015年农家乐实现盈利50余万元,直接带动80余户村民增收,使贫困村民收入翻了一番还多哩!老百姓都高兴地狠呢!”
这句话说到了点子上。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通过劳动脱贫是一条“捷径”。今年45岁的乐疃村村民范新军,在二十多年前因外出打工意外受伤而落下残疾,家中亲戚不多,照顾他的重担全落在老母亲身上,为此,村两委将范新军安排在农家乐采摘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通过自己的双手劳动,增加家庭收入。
“线上+线下+融合” 创新扶贫思路
“互联网+”时代,乐疃村顺势而为,以“线上+线下+融合”的理念重塑旅游生态,不仅线下做足旅游内涵,而且在线上宣传营销造势,打造乡村旅游新模式。“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成为我们宣传营销乡村旅游的新平台,有效提升了农家乐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很多游客都是看到‘朋友圈’才慕名而来的。”负责维护农家乐微信平台的孙林说道。
在“线下”,乐疃村将独有的旅游产品进行包装式推广,在2016年春节期间推出“黄金塔窝窝头”旅游伴手礼,得到了游客们的好评。这种营销观念的渲染,让一些村民看到了商机。在村民们眼中觉得不起眼的小米、香椿芽、豆制品等,可能就是城里人眼里的“稀罕物”。乐疃村里的琉璃行、小卖部、农家乐饭店等设施的建设,为这些贫困户带来了自主经营的机会,并因此脱贫致富,使得旅游扶贫工作顺利进行。
虽然脱贫工作已经驶入快车道,但乐疃村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二期工程的建设也为乐疃村扶贫工作造血。新上CS野战、篝火营地、帐篷营地泥乐淘工坊、拼布艺术等新项目,新建宾舍18个房间,1处多功能会议室,现住宿接待能力达到103人,餐饮接待能力达到250人,会议接待能力120人。据统计,2016年共接待游客11000余人次,接待参观团60次,直接产生消费人数5000余人次,富乐乡村旅游合作社总收入43.3万元。
(淄博市博山区山头街道老干部支部 栾尚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