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桓台县荆家镇,几年里,我看到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0年来,县城的房屋以及交通工具都有很大的提升。对于这篇“我看家乡新变化”的征文来说,我最想谈论的还是我的小村落。因为我一直在村里生活十几年,对于这里的一砖一瓦、甚至一草一木,我都特别地熟悉,尤其是这里的人文气息,我是最有体会的。谈论我的小村庄,我可以把我最真实的见闻,最独家的感受,最大的变化分享给大家,也能把这种变化透过文字的方式展现给各位读者们。
首先,还是让我先回忆一下上小学时候的村子吧。村子里原来有一条马路,其实那个时候有个更准确的称呼叫土马路,确实挺土的。我记得修这条土马路的时候,那真是全民参与。男子汉就搬运石头,女人们就松松土,做做饭,分工明确,一起合作一两个月的时间,这条土马路才算修好了,都说“要想富,先修路”,可是我们修了路,也没见着富呀,其实,我觉得这句话可以这么说:“要想富,先修好马路”,其实每次下雨的时候,我们很少走这条土马路,真能体会到红军长征的辛苦哇!
相比之下,我们会优先选择乡间的石板路行走,石板路也是我们的前几代人一块一块堆砌而成的,如果除去石板路两旁的杂草的话,下雨天走石板路更加方便快捷易行走。
如今,10年都已经过去了,我发现乡村的变化特别大。首先,当你来到我们小村庄的时候,你会看见一家家的都盖上了两三层的小楼房了,在我的同学眼中,都说我们家住的是别墅,其实,在我们那边,每个家庭拥有一个这样的小楼房完全正常,几乎村里人考虑的第一件事就是盖房子。其次,你会发现以前的土马路变成了水泥马路,有了这样的马路,真的是特别的方便,有了马路,乡里人有的买上了小车,上街就更快捷了。有的乡亲们感慨道,咱们现在都没必要去城里买房了,一坐上车,十几分钟也就到街了。秋天收玉米的时候,收割机也可以开进来了,收割机真是节省财力物力,真的特别省心。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确实提高很快,不隔几天,肉是就有的,蔬菜有时用自己家种的,绿色环保无污染,老百姓吃得放心。
我觉得,修马路是一个乡村走向外界的一个通道,其次,乡村人民对自己的要求的提高,他们自己奋斗属于自己的事业,就从我家的变化就可以知道,我们家族已经有3辆私家车了,过年回家,每一天都弄得红红火火,看着家乡发生的变化,心里真是特别的开心。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好政策,真心地感谢党和政府!
(桓台县荆家镇里仁中学 郭承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