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咣——”
“叮呤呤——”
“当——,当——,当——”
“哆来咪来哆——”
这是我们村学校不同时期的时间信号,本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它却真实记录着我们学校的变化、教育的发展。在我们听来,它响亮激越,悠扬高亢,缠绵悦耳,是世界上最动听的乐曲,其雄壮不逊于“英雄进行曲”,其优美优胜于“蓝色多瑙河”。这其中包含着祖辈的心酸苦辣,渗透着父辈的奋力拼搏,也充满着我们的幸福快乐。
“咣——”,随着一声响亮的铜锣声,爷爷他们吆喝着相约聚集在村头的古槐下,用粗壮笨拙的手从怀里掏出一个红布包,小心翼翼地一层层打开,拿起识字课本,摩平封面,一字一字,一遍一遍,边比划边念着“土、肥、水、种、密、保、管、工”,“锄、镰、铣、镢”等,我们的父辈没有获得上学的机会,他们以一种对知识特殊的渴望,执着地参加了各式各样的识字班、扫盲班。大树下、场院中、田间地头,就是他们的学校。一块小黑板、一盏马提灯,就是他们的全部教具。村里办玩儿用的铜锣成了他们集合上学的信号。
“叮呤呤——”,随着一阵清脆的铃声,一群高矮不等、年龄不同的农家少年儿童,聚集在村头的古庙中。听大伯讲,古庙是我们村最早的学校,他们是我们村的第一届学生,那时学校只有一座古庙,老师只有一个须发苍白的老学究,全村十几名学生,一至四年级全在其中。小贩们走街串巷,头发、顶针、鸡毛换糖的手铃则成了他们上班下课的信号钟。
父亲上学时,学校已经初具规模,几排土坯房,几行白杨树,相映成趣。虽然后来被誉为“黑屋子”、“土台子”,但当时却是全村最好的建筑,全村政治文艺活动的中心。父亲学习努力,成绩自然优秀,曾是我们家庭的骄傲。可惜,遇上了那场历史灾难,学校停课成了批判场所,父亲只好中断学业。现在他还时常感叹,说什么是失去的一代、最倒霉的一代。虽然年过半百,他仍坚持进修学习,连续几年参加了成人高考。可惜离录取线仍有一段距离,他却不灰心、不泄气,倔强的似乎有点顽固性。
“当——,当——,当——”,名声悠扬。一排排红瓦白墙的砖房掩映在浓荫绿树之中,一面鲜红的五星红旗高耸云天,随风招展。这就是我上学时的学校。我们随着钟声上班,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聆听老师的教诲;随着钟声下课,听枝头上鸟雀争鸣,看花圃中繁花斗艳。学校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幸福的乐园,那钟声伴随着我们从一个天真无邪的稚童成长为一个立志报国的青年。
“哆来咪来哆——”,这是我们学校现在的信号——智能电铃。优美动听,听后使人舒心惬意,消除疲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村的经济发展连年翻番,村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学校的建设日新月异,学校的建筑也日新月异。北边是一幢教学楼,大理石墙裙,马赛克墙面,楼上楼下全部水磨石地面。走进教室,原来以前那体形庞大的大电视机已经不见踪影了,都换成了只占半面黑板的轻薄的投影仪。是啊,大电视机不但时有反光,而且占地方,打扫起来也麻烦,现在换成了实物投影,留下半面黑板写知识要点,生动的图片,再配上严谨的文字,图文并茂,再好不过了。再往教学楼东边的平房区域走,微机室、美术室、音乐室、阅览室……一应俱全。变化最大的还是要数音乐课了。以前上音乐课就在教室里,学生们不敢用力唱,怕影响别的班级,现在学校里有两个专用音乐教室,音乐课都能在那儿上了。六面体凳为音乐课增加了一份清新,另一间配有投影仪和钢琴,所以每次上音乐课,学生们都分外高兴,因为悠扬的琴声、生动的投影和老师优美的歌声就如同五彩缤纷的颜料将画卷填满般,也将我们的心填得满满的。父辈们纷纷表示,老师们工作辛苦,一定让他们生活得更加舒适。看看门厅中全国家长学校实验学校、省级绿色学校、市级规范化学校的牌匾,我相信以后我们的学校将更加美丽。
爷爷年事已高,耳聋眼花,腿脚不便。可他每天拄着拐杖,提着马扎,到学校门外听电铃信号。他说听听铃声心里甜蜜舒坦,听后会更珍惜今天的生活。他还说他是这一首信号变奏曲的知音,里面有辛酸的眼泪、拼搏的汗水,也有他醉人的期盼,迷人的向往。
这首普通而又特殊的变奏曲,全国各地大同小异,都在演奏着。它演奏着教育改革的优美旋律,奏出了祖国走向繁荣昌盛的最强音。
(桓台县田庄镇中心小学 田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