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叠翠、溪流鸣涧。一提起博山的樵岭前村,大家想必都不陌生,因为这是一处喜爱游山玩水、洗肺养生游客们的必选之地。这个面积约9.4平方公里、全村人口530余户、1560多人的村子,不仅有闻名的被誉为“北国第一洞天”的“博山溶洞”和“王母池”等自然景观,还是有20名烈士英魂长眠于此的鲁中革命老区,如此一个钟灵毓秀且革命底蕴丰厚的宝地如何在旅游市场愈加多元化的今天继续保持和发扬她的绝色容颜,这成了新一届“村两委”需要发力的“头等大事”。
“靠山吃山”变“尊山养山”
明代的冯梦龙在《醒世恒言》里有一句“自古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明代人还说这句话是“自古道”,那就真是一句非常古老的话了,并且现代的人还一直引用着。但是就是这句说了上千年的话到了樵岭前这就行不通了。“靠山吃山吃空了咋办”,对于一个靠着优美的自然环境而发展起来的旅游村,村书记孙奉彬首先想到的是更加长远的问题。
“我就是在这山里长大的,跟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很深的感情,我们在大自然面前都是小辈,我觉得越是尊敬和保护自然,自然才会反馈给人们更多,对于我们村的旅游业来说更是如此”,今年46周岁的孙丰彬在这种理念的催化下,一项项工作悄然开展起来……
环境卫生打头阵,为加强村内旅游主干道沿线环境整治,孙奉彬带领村“两委”针对脏、乱、差重点部位进行了清理、整治,共清运垃圾土石200余车次,粘贴鹅卵石墙450余米,粉刷沿街房屋立面7000多平方,安装安全护栏100余米,村内沿街土建垃圾池全部整改,安放生活垃圾箱6个、垃圾桶56个,安装路灯60余盏,在天星湖种植樱花1000余株,木槿、扶芳藤、黄杨等数不胜数……经过治理、绿化、美化建设,村容村貌、自然环境明显改善,既赢得了民心,也留住了游客的心,改变了村旅游经营固步不前的现象。
为了更加吸引游客,樵岭前村还根据王母池生态环境、自然景观特点,拆除了王母池附近饭店房屋、设施,筹建王母池景点生态改造主体工程其它附属设施。同时,积极参加上级旅游主管部门组织的旅游推介会,扩大宣传范围,通过自驾游推广,同北京美景天下网络合作推广网络商务电子门票、并与“同城网”、“旅游天下”等十余家网站签定宣传推广合作协议等方式,使大批省内外游客慕名而来、乘兴而归。
2015年,嗅觉敏锐的村两委又把目光瞄向了樵岭前丰富的红色革命底蕴上,充分利用村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 拓展开发“红色旅游”项目,投资90万元,利用村里的几间老房子,设立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四个部分,成为青少年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先后接待了上百个团队前来参观接受教育,扩大了樵岭前的影响度和知名度。
把百姓的事情当自己的事情来办
新一届班子从2014年11月当选以来,在村书记、主任的带领下,分工有序,兢兢业业,无论大事小事,村两委都竭尽全力跑前跑后的忙。“我从小就听村里的老革命讲故事,儿时的伙伴互相去家里吃个饭都是常事,村民都是我的亲人,亲人的事当然就是自己的事”,孙丰彬笑着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村里的老人们大多是务农,有些子女在外打工,为了让老人们生活安定让他们的子女放心,村里规定凡是60岁以上的老人每个月都能领到100块钱的退休金;70岁以上老人多生日还能领到160块钱的“长寿金”;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村幼儿园冬季安排专人供暖,对供暖设施进行及时更新、维修、维护,确保孩子有温暖的学习环境;上中小学的孩子们大多是都是在山头中心校,除了积极联系公交公司做到49路公交车进山进村外,学校里每天也会有校车接送学生,学生的交通费村上全部报销。另外,为了方便老百姓办事,村上还积极推行了“村民事务干部代办”的“双代”工作制度,并在村委一楼新建了便民服务室,安排专门的代办车辆和人员,为村民办事提供方便。
前段时间还应村民们的要求,投资6万余元硬化了村宽峪口麦场900平方米,新建脱粒机房一间,方便村民打场、晒粮。麦收期间,还安排专人清除麦场杂物、安装脱粒机、专人看管、24小时防火,确保麦收生产安全,老百姓纷纷称赞:“嗯,是个办事的班子!这在以前想也不敢想”。
公家大益和群众利益都要“益”
最近樵岭前村的一件大事,莫过于协助好上级做好滨莱高速博山段改扩建工程,其中樵岭前1号大桥就需要在村里征地拆迁,怎样做好国家利益和群众利益相得益彰并且不出问题这件事,历来就是块硬骨头,但是就是这块让人头疼的硬骨头就让樵岭前给碰上了。
“虽然是块硬骨头,但必须用软方法,一面是有利于国家的工程,一面是由于拆迁而暂时受到损失的村民和企业,这两件事在我心里都是大事,我能做的就是协调好这两面的关系,好好和村里的大爷大娘们说道说道,谁叫咱是个小辈呢”,孙奉彬笑道。
从今年的3月2日开始,村两委开始挨家挨户的走访需要拆迁的住户和企业,对村民和经营者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什么腰酸腿疼、口干舌燥都是浮云了。“大娘,您看,桥要是修好了,咱坐车什么的就更方便了,咱村上就要盖楼了,到时候您不住平房就住楼房吧,腿脚慢咱就住一楼行不”,类似这样的话已经不知道自己说过多少次了,即使会经常碰上人家甩脸色,他们依旧对人笑如春风。功夫不负有心人,3月15日,40余户住家和16家企业的拆迁协议达成了,相得益彰的双赢局面平稳生成。
(淄博市博山区山头街道老干部支部 刘新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