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山区城区西南5公里处,在滨博高速公路、仲临路的枢纽地带,有一个群山抱翠的村子,北接淋漓湖,西连原山国家森林公园,优异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还有唐王寻马的美丽故事。马公祠村,绿色森林纽带上的一颗明珠。这个美丽的村子,在城镇化进程中,却因为青年劳动力流失,缺乏主导产业等原因,成为了省定贫困村。扶贫,成了村里的头等大事。
脱贫路上“大迈步”
2015年,马公祠村精确识别贫困户数155户,贫困人口数308人。同年,淄博市旅游局挂包帮扶马公祠村,根据省、市专项扶贫开发项目安排,马公祠村结合本村所处的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成立了淄博博山荣林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将贫困户纳入合作社,走上了通过生态农业开发,农家乐乡村旅游带动贫困户逐步脱贫的路。
2016年马公祠村投资80万元改造旧民居10户,打造以“博山大床”、老土炕为代表的特色民宿,规划设计30个床位。“按三十个床位,每床位六十元,每年按经营六个月毛利润八万七千元,将带动贫困人口人均增收三百元”马公祠村第一书记周文新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同时,村委还对进村主干道与特色民宿之间的步行道路进行改造提升,加设了防护墙,运用彩绘和绿植进行景观亮点打造;投资8万元,通过土地流转集体收回耕地30亩,栽种海棠、木槿等苗木1600棵,向日葵6万株,打造了进村道路两侧的绿色景观带;投资15万元修建400平方米、床位20张的老年人幸福院......
60至70岁老人每月补助100元,70-79岁老人每月补助150元.....90岁老人每月补助300元。一条条,村里的财务账本上记得清楚。问起村里的老人们,说道现在的生活,一个个竖起了大拇指。“现在逢年过节,老人生日,村里都会送油送面,还买生日蛋糕”说道这些,老人乐的合不拢嘴。
2016年底,全村308名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超过3650元,全部脱贫摘帽。一年来,马公祠的扶贫成绩,不止是数字,还写在了财务账本中,留在了路边的风景里,挂在了村民的笑容上。
移风易俗吹来“文明风”
近年来,在街道开展的“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移风易俗工作、“善行义举四德榜”、“好婆婆好媳妇”、“身边好人线索”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评比标准中,马公祠村始终名列前茅。
“想到能为村里人办事实,让大家省点钱、省点事、省点心,我心里就乐呵呵的。”马公祠村干部李刚说道。打破大操大办的“老面子”,提倡新办简办一样有“面子”。马公祠村红白理事会成立于2014年,“年轻的”理事会,办起事来确“很老成”,现共有10位成员,包括在内的几位成员都是村里的热心肠,选择无偿为大家服务。一聊起村子里正在不断完善的村规民约,李刚有好多话要说:“移风易俗写进村规民约,为丧事简办、婚事新办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就拿一场丧事来说,过去要花销10000元左右,费时费力费钱。而现在,只要通知村里之后,红白理事会的成员会全部帮忙打理,村委还免费提供餐具,音响等用品,整个丧事办下来一共花费1550元,丧事简办以来,大大减轻了主家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好事办到了大家的心坎里,关键是养成了好习惯,一家受益家家效仿,文明节约的舆论形成了,这次修改规范村规民约得到了更多村民的支持和拥护。”用制度的约束确保了村里移风易俗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道路。
村里还组织开展家风家训认领活动,通过树立文明典型,宣扬道德模范,鼓励群众讲文明树新风。随着移风易俗工作的大力推进,村民对红白理事会的工作进一步认可,群众“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省了钱还有了“面子”,红白理事们义务服务在群众中也有了 “面子”。为使村规民约更接地气,形成常态,马公祠村党总支书记李健说:“在把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的时候,街道的包村干部和村里的红白理事会成员到每家每户走访征求意见,就统一就餐的标准、时间、程序等跟村民讨论协商。正因为如此,新修订的村规民约在村代会上全票通过,老百姓也特别支持红白理事会的工作,抢着来帮忙。”
城里原乡,马公祠的“生态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村委门前硕大的标语,十分醒目。口号写在墙上,也印在马公祠村每个人的心上。“刚当选村书记的时候,就有人想来村里投资建厂,马公祠村没有村企业,村里收入低,当时真有些心动,可是转念一想,有些污染企业确实能带来收益,可都是短期的,破坏的确是马公祠的生态和根基”村书记李健说起生态保护铿锵有力,“村委会,村民代表会一商议事,大家的态度一致,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村集体底子簿,那就靠智慧,靠政策。2016年,马公祠用100万扶贫贷款,建起了农家乐,每年按贷款金额的8%给贫困户分红。
半年间,马公祠建起了接黄土地—王立顶—南沟—北岭—北封山环村长约1公里的观光道路。对村容村貌进行综合整治,依托现有的独特自然条件打造个性特色村庄。对村内2条小溪,进行清污整治,在维持老街巷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了景观打造。投资12万元修建两处面积200平方米的旅游标准卫生间,提升配套设施,改变中,看得到生态的影子。
“农家乐项目配套项目的陆续开发,吸引了周边地区特别是原山景区、淋漓湖部分游客进村游玩消费。连片打造“城里原乡”旅游规划项目,是街道2017年的重点文化旅游项目,街道将聘请专业的设计规划团队,以原生态的主题,连片打造乡村游精品线路。”山头街道办事处主任崔赟说道。
马公祠村通过乡村旅游项目以及有关配套服务项目的开发建设,带动了樱桃、向日葵等优质农产品采摘,2016年年销售收入二十余万元,利润十万元。带动了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增加三百元左右。“发展乡村旅游,输血之后要自己“造血”,我们“造血”的本钱就是眼前的山水,脚下的土地,呼吸的空气。”这是村书记李健总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村口,滨莱高速扩建工程中笔直地新高架矗立在不远处,连接南北,交通愈加便利,村里日渐热闹起来。沿着高速路望去,就像明天的马公祠,望不到“尽头”,充满了“盼头”。
(淄博市博山区山头街道老干部支部 李明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