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多年来,无论是我们国家,还是普通百姓小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最能引起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还数我们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对于一个从小生长在农村的我,说起张店的变迁,总是有很多的感触。小时候条件不好,穿哥哥姐姐剩下的衣服,现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衣服,每个人都有很多衣服,有很多高档衣服。小时候没肉吃,到后来有点肉吃,现在天天吃肉。以前的土坯房,现如今很多家庭住进了新房,买了汽车。再说行,小时候靠两条腿,刚工作那会儿能骑一辆自行车就是土豪了,后来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买了摩托车,而今家用轿车已比比皆是。
提到了行,我还真的特有感触。我生活在张店农村,出生在50年代末,家住张店区最西北端。我们村处在张店和周村、桓台、邹平交界地带,远离城区。这样的偏远地区,以前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交通不便。
记得小时候,听大人们讲话,听的最多的就是房镇、长山、大姜、新城这些乡镇。至于张店城区,从来没有什么印象。父辈们的生活范围也基本达不到城市,因为交通不便。人们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奏,走门串巷的较多,向外出行的很少。尤其是下雨天,村里的道路泥泞,只能等压出一条车辙后,才能沿着车辙,艰难地行走。那时候,我记得还经常穿水鞋呢,就是为了适应那时的泥道。
后来听说从村里要经过一条新建济青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是什么样?从没有真正见过。为了让这些农村娃娃多长一些见识,学校还专门把当时一个工程队的队长请到学校,给师生讲关于济青高速公路的知识。那时是多么激动,虽然是一个小讲座,听的时候却是正襟危坐,目不转睛,师生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队长,心里仿佛已经构造出了一条宽阔、笔直的高速公路的蓝图。没过几天,高高的土堆垒起来了,在孩子的眼里看来,就像给村子修筑了一座城墙、一座屏障。压路机把土压平、压结实了,我们还组织孩子们到“城墙”上面去参观各种修路机器,并且放风筝。
也有酸酸的滋味。还记得有一年,连续下了三天小雨。那是个周末的傍晚,我忙着批完作业,走的有点晚。当我推车走出校门的时候,雨还在下,有一段路特别泥泞,大约有1千米吧。我试着骑上车去,车根本走不动,我下来推了推,也陷在泥里不动。万般无奈,我使劲往外拖车,可脚也陷进去了,拔不出来。挣扎了半天, 我挪到路旁的一片麦田中。麦子已经长得很高了,我顾不了许多,就深一脚浅一脚往前挪。那时候最怕踩到泥里去,那里有水洼就往那里迈。天黑了下来,害怕和委屈涌上心头。头上的雨水在流!眼中的泪水在流!身上的汗水在流!脚下的泥水在流!多少年过去了,这件事依然历历在目,记忆心中。
到了九十年代初,政府提出了“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部分路段情况有所改善。那时候的道路建设有很大一部分是村里自筹自建。村民进城的条件并没有基本改变,尽管村里通了公交车,但79路公交车时开时停,后来干脆停运。好像听说是客源不足,承包户亏损。
跨入新世纪,张店区道路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现代化交通网络逐渐形成。依托济青、滨博高速,三纵三横骨干交通网穿越张店,连通淄博市五区三县。我们村也一下拉近了与全国主要大城市的距离。从我们村出发向北、向南、向东、向西各10公里处都有一个高速上路口,向北去往北京,向南去往上海,向东去往青岛,向西去往济南。我们村进入张店城区的通道一下子丰富起来南北纵向欧原山大道、上海路、北京路、天津路、重庆路、世纪路,东西横向有鲁泰大道、联通路、华光路、人民路、共青团路、昌国路等,都是响当当的一级路,每条路6车道,单独非机动车道,3个隔离带,一流的绿化和路灯,路中央预留出轨道交通线。今年端午节,我驱车去临淄,早晨从村里出发,一个红绿灯就驶入了鲁泰大道,宽阔的马路,秩序井然。从张店东环到临淄西环之间,畅通无阻,岔路口基本没有。我跑出了平时不敢想的速度,真真切切体验了一把市内小高速的感觉。
变化之大,感慨也多。以前小时候没大进过城,现在陪孩子、陪老人每周都去城里玩耍。以前天黑了路上基本没人,我也不敢出门,现在马路上灯火辉煌,人们或在散步,或在健身打球。以前道路上尘土飞扬,现在洒水车不间断地保洁,让人很喜欢洒水车这一道风景。以前道路两旁庄稼地里,风吹草低不见牛羊,很是荒凉,现在路旁阶梯式绿化带,花草芳香。
张店区道路的变迁,我们村就是个缩影。得益于这些年来省、市、区财政每年数十亿元资金不间断投入,才有了今天现代化的交通。出行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民生,排在衣食住行之后,每个人都从中收益,无论你是生活、学习、经商、旅游,无论你是原居民,还是外来者。张店区的道路的变迁没有终点。听说村南的济青高速也要扩建了,听说,村西的西十四路也要开工了,听说,村北边的高铁也要开工了。我相信,以后张店交通的变化依然巨大,依然震撼。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一首歌“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无路难啊,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我为张店区道路的变迁点赞!为广大交通建设者点赞!
(淄博市张店区房镇镇中心小学退休教师 曹爱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