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穷乡 今日诗乡 ——重访八陡镇北峰峪村

2017-11-09 15:21:44

      北峰峪村,原名北峪,因与本区其他村重名,而改为现名。然而,不管叫北峪还是北峰峪,都名副其实地反映出该村的山旮旯景象:全村几百户人家、数百间平房,星罗棋布地分散于沟峪坡岭。穷乡僻壤,难以为生,为养家糊口,人们种薄地、下煤窑、打零工,艰难度日。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惠民政策使这里的村民逐渐脱贫、步入小康;党的十八大更是让北峰峪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五年五大步;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1.45万元增加到2016年的2.5万元。为改善居住环境条件,从2012年开始逐步完成了旧村改造。低矮的平房,狭窄的土路不见了,数十座楼房拔地而起,宽敞的水泥大街可与城市马路相媲美,……北峰峪实现了脱胎换骨,成为富而美的新型农村。

      近几年,富裕起来的北峰峪村又因为开展诗词文化活动而声名鹊起,成为远近闻名的诗词之乡。2015——2016年博山区争创中华诗词之乡,北峰峪作为全区农村诗词文化教育的典型先后接受了山东省诗词学会、中华诗词学会的两次检查验收,得到来自济南和北京验收团领导的高度评价,称之为”农村开展诗词文化活动的范例”。山东大学文学院原院长耿建华还当场挥笔写下了:“黑山脚下美村居,富乐之乡民意舒。雅韵诗声传万里,惠风翻动悦心书”的诗句。北峰峪村为博山区及八陡镇荣获中华诗词之乡增添了靓丽的一笔,同时该村也被评为“山东省诗教先进单位”“山东省书香之村”,成为农村一朵绽放的诗词文化奇葩。

      我的家曾在北峰峪的邻村,当年经常去走亲串友,对它的旧貌了如指掌;而对它的发展变化,我只是道听途说。2016年金秋时节,我陪同几位朋友,来到黑山脚下,重访旧地,慕名造访诗词之乡——北峰峪村。一来到村头,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掩映在绿荫丛中、风景秀丽优雅的新村。原来印象中的旧貌已无影无踪,怪不得一位在外地工作的北峰峪人曾发出了“游子归来不识家”的由衷感叹。经过旧村改造后的北峰峪,几十座漂亮的楼房整齐地矗立在绿树丛中,三条南北走向的水泥大街笔直、平坦而宽阔,一直伸向郁郁葱葱的黑山脚下,白墙红瓦的楼房与浓密碧绿的山林相映成趣。走在大街上,深切感受到山乡那种特有的宁静、幽雅。然而,当看到街道两旁的墙壁上那一幅幅大型的喷墨彩色照片,以及印在照片上的一首首精美典雅的诗词时,每个来访者的内心都再也不会平静了:

      这就是新闻报道过的北峰峪村的千米诗词长廊,一幅震撼人心的彩色长卷!

      镶嵌在楼房墙壁上的无数幅大型配诗彩照,从街头一直延伸到街尾,色彩斑斓、绚丽多姿。这些都是拍摄于本村的山水古迹美景、文化娱乐活动、敬老孝亲典型等方面的彩照。每幅照片都配以古朴典雅的诗词,紧扣画面内容,把时代主弦、山水美景、名胜古迹、孝道文化、富乐农家等内容作为一组组宣传主题。诗词和画面巧妙配合,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给人以巨大的视觉冲击和强烈的心灵感应。这些诗词画面整整布满了村里的三条街道。千米诗词长廊,名副其实、毫不夸张。本村村民对反映当地风景、表现自身生活的画面和诗词感到格外亲切、真实,对此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你会看到,经常有村民三三两两驻足在某幅诗词画面前,很可能在欣赏回味着与自己有关的那些镜头和文字。

      我们了解到,上墙的数百首格律严谨、立意鲜明、耐人寻味的诗词,有相当一部分是本地村民的作品,对此,每个来访者更是惊叹不已。

      通过与村民交谈,我们知道,世世代代打工务农的村民富裕了,住上了楼房,过上了舒适的生活,有了闲情逸致。于是,读书、写字、绘画、摄影、写诗填词就成了人们高雅的爱好。村文化中心有万余册藏书的农家书屋就成了很多村民经常光顾的场所。浓厚的书卷氛围影响、熏陶了一批又一批北峰峪人。自恢复高考以来村里累计有近百人考入高等院校。最近几年,每年都有孩子被重点大学录取,村委尹书记的两个孩子就先后考取公派留学,赴美国就读。现在本村村民中有中华诗词学会、省诗词学会会员,全国和省、市级书协、美协会员,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共计二十余人,可谓人才济济、文韵浓郁。

     村委尹书记介绍,2013年开始,为了建设文明乡村,提高村民的文明素质,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思想文化宣传阵地。村两委首先抓住了诗词文化这个突破口,把中华诗词这一民族传统文化的奇葩,作为村民精神内化、道德自律、人格完善的重要途径。通过诗词这种特有的高雅艺术形式,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实现村风教化,建设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村两委带领村民,建设诗词长廊,把诗词文化墙作为载体,以图文并茂的有效方式宣传核心价值观,弘扬传统文化,深入开展“四德”教育,促进了良好村风民风的形成,村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参观到这里,我们感叹:党的十八大以来,人们的生活变甜了,山村的面貌变美了,人们的追求也变高雅了。千变化、万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民心的变化,是凝聚力的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引领的新的高层次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已深深地嵌入村民的思想深处。

     徜徉在北峰峪整洁宽阔的大街之上,欣赏千米诗词长廊,目睹多彩的画面,吟咏着感人的诗词,沉浸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获得了高雅的艺术享受。每个来访者都感慨良多:这就是我们新时代的农村,这就是新世纪的中国农民!

     当我们访问结束即将离开的时候,一阵优雅的诗词吟唱声从村幼儿园传出。童声古韵,听来格外入耳,沁人心脾。我们欣喜:在北峰峪村,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扎根在娃娃的幼小心灵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富裕起来的农民心目中,民族传统美德、核心价值观念定会代代相传。

(淄博市博山区退休教师  陈维政)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