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良田

2017-11-09 14:57:13

     一、童年记忆

    我出生在一个贫穷偏远的小村庄,村名石家井,坐落在高青县最西边,距黄河大堤仅一公里。从记事起,便和小伙伴们经常吟诵上代人流传下来的歌谣:石家井,靠大堰,硷场涝洼连成片,村南村东净荒草,村北长着红荆条。石家井,开花岭,一代更比一代穷,有钱的,买着吃,没有钱的饿(音)煞你。那时候对歌谣的含义似懂非懂,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明白我的家乡竟然如此贫穷。庄稼人依赖土地生存,而那时我村能长庄稼的土地太少,加上耕作方式落后,辛苦劳累一年,收的粮食少的可怜,根本不能满足生活需要。人们只得外出打短工扛长工度日,而不少没能力,身体差的人只得靠乞讨为生。所幸我的父亲是国家教师,有工资接济家用。我的少年时代还是比较快乐的。

    二、生活压力

    我于一九六四年初中毕业,以不错的成绩考入北镇师范学校。然而不到一年,便中断了学业,回家务农去了。原因是我兄弟姐妹七人,生活非常困难,那时虽然刚从三年饥饿灾荒中挣扎过来,但是一些人口多、无劳力的家庭,还是难以度日的。我为家中长子,迫于生计只得回家替父母分忧,担当生活重任。

    其实在读初中的三年里,也曾经几次退学,只是因为学校老师对我印象不错,不忍放弃,多次到我家说服动员家长,总算让我勉强读完初中。

     回家一年后,村里让我担任村办小学教师,从此我就过上了古时老秀才设馆授徒式的教书生涯。那时候一个男整劳力一天计十分工,给我计九分工,顶个女劳力。尽管待遇不公,我还是坚持干了下来。说真心话,我对教书这一行是热爱的,授业解惑,培育人才,这是造福后代的职业。多年来我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对家庭事务自然就管不上了。特别是实行土地承包以后,耕种土地家庭事务全部由家属承担。这也引起了妻子的抱怨,我只有耐心做工作,利用星期天尽力多帮她干一些。这样一步步也就过来了。

    三、邻人相轻

    九O年我又进入淄博师范进修。在哪里结识了沂源、桓台、临淄等县不少同学,特别邻县桓台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性格豪爽,落拓不羁,可能是水土的关系吧,满嘴黄色牙齿,说话口无遮拦,不乏骄矜之气:“我们桓台是吨粮县,建筑之乡,彭真委员长曾经给我们题过字,你们高青……哼’’,我们听后无语,自惭弗如。

    四、迟暮之年

    光阴似箭,岁月倥惚,转瞬间我已年近花甲,我的教学生涯结束了。回家以后,心情非常失落,无时不在思念共网工作生活多年的同事和那些天真活泼的孩子们。听人说,我离校后,不少孩子念叨:“咱音乐老师咋还不来呀”。有了解情况的学生说:“咱音乐老师不回来了,他退休了。”几个孩子听了竟然哭了起来。我闻知此情,心中也是十分难过。

    数月之后,逐渐适应了新的生活。君子随遇而安,在家耕种土地,种菜养花,结交新友,饮酒赋诗,不亦乐乎。曾

写“归田园”诗以记当时之情:

    卸职离任回乡村,恰似飞鸟返旧林。

    耕种薄田七、八亩,自食其力不求人。

    忙时田间勤管理,闲来访友多出门,

    顺应四时安然过,物竟天择适者存。

    五、惊天巨变

    历史跨入新世纪,我中华国运大开,国防科技突飞猛进,城乡变化日新月异。我家世居农村,自然关心农业生产、粮食产量。由于党和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农业发展,耕作方式不断更新,粮食产量持续上升,几年前我处建设“万亩良田丰产方,,,旱能浇,涝能排,实行科学种田,粮食产量早已突破“双千,,大关。高产田年收小麦、玉米已达2800斤。再遇桓台同学,不知他们作何感想。

    我已年届七旬,亲历了新中国成立后各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农村最初由互助组到合作社,再到全国实现人民公社,特别是十三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大转折,党和国家领导人带领人民群众摆脱贫困,实现小康生活水平,近几年的发展速度令人惊叹,这也是国人有目共睹的。

    我们高青县在过去是比较落后的,近几年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我的家庭现状可见一斑。我的儿子文化水平较低,又没有什么手艺,这在过去是比较难度日的。可他身体健壮,外出打工一年可收入二、三万元。2004年在张店买了一幢115平米的楼房,去年装修完毕并已入住。连同置办家具,共花费七十多万元。而我们没有房贷,没有借款,子孙生活暂已无忧。我在老家居住,房前屋后遍植果木花草、桃、杏、柿、梨、山楂、石榴、紫葡萄,般般都有;海棠、月季、并蒂莲、牡丹、菊花、夹竹桃,样样俱全。目睹眼前景象,不由想起晋人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我现在的生活,不是和他很相似吗?思之怡然。

    想我半生劳碌,未能改变贫困窘迫的生活,晚年倒遇上了这太平盛世。幸福无忧的处境,激发了我无穷的乐趣。虽已年迈,老夫也发少年狂。我生性好动,爱好广泛,诸如吹弹歌舞、品丝调弦、看书习字、散步打球,莳弄花草、植树灌园等,我都感兴趣,又爱跟各色人等交朋友,所以几年来生活充实,颇不寂寞。

    镇教办领导同志非常关心我们退休人员,每隼春节委托各学校负责人上门慰问,老人节邀我们到教办聚会,盛情招待,并带领我们到各校参观访问。目睹近几年各学校校容校貌的改观,切实感受到党和各级领导对各行各业的重视关注。我们这一代人,心生无限感慨,千言万语也难表达对党的感激之情。唯愿健康长寿,永沐党之恩荣。

(高青县青城镇退休教师  李金远)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