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以致远 笔墨抒情怀

2017-11-01 14:30:14

     

宁静以致远 笔墨抒情怀

——五年学习书法之我见


       十八大召开五年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日子过得原来越幸福,我非常爱好书法,五年坚持在临淄区老年大学学习书法,水平也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书法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一朵奇葩,在文字发展的历史中,没有哪一国的文字像中国的汉字这样,发展成为一门独有的艺术形式。人们说书法是“无声的音乐”、“纸面上的舞蹈”,是“人类情感的心电图”。书法艺术以其抽象、灵动、丰富的线条给人以复杂多样的审美感受。著名抽象派绘画大师毕加索曾说:“倘若我是一个中国人,那么,我将不是一个画家,而是一个书法家,我要用我的书法来写我的画。”所以,我也酷爱书法,正所谓“书虽小技,其精者也通于道焉。”我认为书法既是炎黄子孙经过几千年磨练所积淀下来的文化产物,也是中国文化人襟怀、品格、学养和才情的总和。
       小时侯家境贫穷,学校也不学书法,可我却写得一手很好的毛笔字,那完全是因为喜欢。平时只要没事就练,临池不辍,锲而不舍。
       后来工作了,虽然很忙,可每年春节写春联这一项我却从不舍弃,就像东北人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 一样。自己亲自研墨、亲自割纸,按照自己的构思,用指头粗细的竹竿毛笔写出自己认为可心的句子,心里就有了特殊的年味。那时候,虽然字迹写的不成任何体态,只是自认的一种书体,就是这样村子里的人也都来找着写。乡亲们来找,那是看得起你相信你,你就要拿出十二分的努力去写,要按照家庭情况,房屋门的多少计划妥当,对联的内容也要认真考虑,所以一进入腊月,就忙活开了。虽然忙,但是传统的民俗就在这撰写对联的情趣里荡漾开来,新年的年味就在这笔墨之间浓厚起来,而我的心里则默默的保留着这份情趣,也更增加了对书法的热爱。
       退休后,我选择去临淄区老年大学书法班跟随王咸富老师继续求丹青精蕴、探翰墨蹊径。在学习期间,我越来越深刻的感受到,我们中国的书法,从最初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帛书、竹简、陶文,发展到篆书、隶书,再到现在的楷书、行书、草书,每个热爱它的人都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文化的滋养,同时也对中华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一、 广泛涉猎,取法乎上,把学习的触角伸向古今中外、四面八方。一个好的书家,绝不是单独在一家一体上下功夫,以为写到形似就可以获得神髓;而要博采众家之长,特别是自己喜爱的碑帖和书体,在达到‘神似’之后化为己用的书体应该越多越好,这样才能让自己有更为开阔的眼界,并最终形成个人独特的风格。也就是说,学书法要取法乎上,要走正路,不走歪门邪道。所以在老年大学里我们跟随老师学习了很多书法理论,订阅了《书法学报》开阔视野,并选取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来临摹、学习。因为只有学习的字帖越高古越经典,我们才能学到真谛。比如学习隶书,就要先选那些字体端庄、正统的汉代隶书作为初学的范本,如《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等,这些碑笔法完备,结构标致,字口清晰,从这几方碑入手,打下良好基础起到关键作用。至于不太正统,但书法艺术性较高的碑,如《张迁碑》,初学者不可首选,如果基础没有打好,就学《张迁碑》,易走向野道。而先学《礼器碑》后学《张迁碑》,能起到互补效果。就这样在名师的指点下,王羲之的《兰亭序》、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等很多优秀的字帖我都认真练习,对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历代名家名帖,进行广泛涉猎和吸收,对儒、道文化思想进行沿波讨源,深刻理解其内涵,同时,坚持师法自然,师法社会,师法生活,把学习的触角伸向古今中外,四面八方。
       二、研究书法,发现规律,贯穿于书法实践的全部活动中。通过系统的学习书法,我发现书法中对立统一规律非常重要。如学习书法时,碑学与贴学,汲取与扬弃,继承与创新,厚积与薄发,博采与专攻等关系;创作中用笔与用墨,正文题款和印章,形式与内容,破与立,环境与心情等关系;章法布局中字与行与章、白与黑,大与小,疏与密等关系;用笔中的钢与柔、方与正、擒与纵、缩与展、连与断、动与静、快与慢等关系;用墨时水与墨、浓与淡,书写工具的大与小、软与硬等关系……我努力的去运用好这些关系,用心的练习书法,自己的写作水平也在日益提高。短短的几年时间,我已经成为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家协会会员。
       三、 开阔视野,了解书风,丰富自己的书法艺术。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发现如今中外的著名书法家虽然篆、隶、楷、草等形式不同,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明尚势风格不同,但他们的书法作品却像一座座艺术高峰矗立在书法艺术的殿堂,魅力之大、生命力之强,高山仰之,无不敬佩。其原因就在于在书法家眼里,习书法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去临摹、书写、勤奋努力如此而已,他们还在熟练掌握书法技法之后,在书法中融入了书者的情感,书者的审美意识,以及他的性格、学识、阅历等诸多方面,通过练习书法来修身养性,表达情感意趣,抒发情怀,使之具有了艺术的传播功能。比如,唐欧阳询楷书颇具俊秀之美,其字如弱冠少年,俊朗清秀、体格端美、眉目可人,且不乏阳刚,《九成宫》一贴便是最佳佐证,时至今日仍备受推崇;唐柳公权之书法具有刚健美,刚健有力、骨气横生,除结体颇有法度之严谨,其笔力亦是令后来习书者望尘莫及。《玄秘塔碑》中所有字,不但方便遵健,其整体之碑刻效果几近完美,据一些资料推测,此公彼时为人颇有原则,这正是柳字精神;如果说欧字如弱冠少年,则柳字如风华正茂之中年男子,浑身是劲。那么颜字就是年迈长者,其豪侠之气已退,其刚猛之风无存,其偏狂之性不在,所剩为温良敦厚之长者风范,形体无巧稚,其神无轻扬,憨笨之中流露出的是大巧若拙,老子曰:“大辩若讷、大智若愚。”这用来形容颜字是最适合不过。然作为实际的历史人物,颜真卿无论从政为官,还是待人接物,亦或是教化后生,一切作为均从其字,温和厚道;张旭草书具有狂狷美,赏之一狂不可收拾,大有舍我其谁之势,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然真实之张旭又是哪般模样呢?“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不怪不怪,生活中张旭是如此癫狂轻世,其草书怎能不笔走龙蛇,气吞山河呢; 王羲之的行书具有飘逸美,《兰亭集序》飘逸潇洒,比若美女,则是天仙,不染红尘俗气。二十个之字变化多端,堪称千古一绝;而毛泽东书法可谓旷古绝今,倒不是因为形体之怪异和独具一格,实在是因为其书法精神之豪放霸气,具有豪放美。他那鲜明的个性特点和字行间之伟人气度并不是可以效摹的……可以这样说,一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即是一部中国传统士人的心灵史。或狂狷、或飘逸;或奔放、或拘谨;或粗粝、或精琢;或巧妙、或笨拙;或恣意汪洋、或涓涓细流;或山明水朗、或乱石铺开……每一种书体都体现着一个时代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特征,每一个书家都用作品诠释了作为时代主体的精神气象,甚而每一点画都沾染携带了彼时历史背景下的人文基因。书法艺术真是小则怡情,大则化人啊。故而:我们学习书法者应博采众长,广泛涉猎,得诸家体势精神,内化为己身气质。就书论,可自成一体,且多圆满无陷;就人论,可得修身养性之道,终果人格健全,心智丰满。
       如今我已是六十多岁的人了。五年来,学习书法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书法让我变得纯朴,变得厚积薄发,变得心胸开阔,变得富有善心、爱心,变得喜欢助人为乐,变得快乐无穷!虽然书法艺术博大精深,自己书法功力还很浅薄,但我决心在有生之年,不止,学习不止,不断探索,不断跋涉,传承民族文化,充实老年生活,做一个幸福的中国人。

(淄博市临淄区老年大学  李东良)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