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余热 写春秋

2017-11-01 11:09:49

我是一名老党员,是一位党的基层干部,今年七十九岁。托了共产党的福,心情愉悦,吃得好、睡得香,老骨头还硬棒。虽近耄耋之年,身体尚康健,享尽了天伦之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老党员、老干部在生活上十分关心和照顾,也寄予期望。提出,“要坚持姓党为党兴党”,“要不忘革命初心”,“讲好中国故事”,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想来想去,我也要发挥余热,为社会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为此,五年来就做了如下两件事。

我是淄博市临淄区人。临淄是齐国故都,有古代的辉煌,也有现代的辉煌。历史是面镜子,可“鉴今、资政、育人”。我在中共临淄区委党史办公室工作多年,通过调查、采访、查阅文献,积累了大量的地方党史资料;退休后加入了研究齐文化的行列,也积累了大量的齐国历史资料。因此,产生了编写临淄历史的念头。

 人老了提笔忘字,就查查字典,一天写几行,几天写成一篇短文,觉得累了就休息几天再往下写。期间,得了腰腿痛病,坐卧不宁,我就上午在医院里理疗,下午坚持修改文稿。这样慢慢“爬行”,至2013年3月编成了三十余万字的《临淄史略》一书,时任中共临淄区委书记毕荣青同志为此书写了序言,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得到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给我荣誉证书。《临淄史略》一书记载了从远古新石器时代中期《后李文化遗址》迄,至今八千多年的历史,填补了临淄通史的空白。

  此书,我自费出版1000册捐献给了临淄区教育局等有关单位和部门。区教育局把书发到了全区66处中、小学校,让青年学生了解临淄光辉的历史,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此举受到了临淄各界的赞誉。

 革命导师恩格斯有句名言,“爱国主义是以爱家乡为基础的,只有以爱家乡为基点,进而爱国家、爱民族、爱事业的人,才是一个有根基的人”。

 习近平同志也告诫我们,“要记住乡愁”、“留住乡愁”。何为乡愁?我认为乡愁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黄土地,就是醇厚的民俗民风,就是古老文明,就是优良传统,乡愁应是多姿多彩。

 我的家乡是一个偏僻的山村。我是吃着山地里的红高粱、喝着山水长大的。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一草一木,故乡的父老乡亲都赋予了我浓郁的爱恋之情。

 往事悠悠,故乡的人、故乡的事,经常缭绕于脑际,进入梦乡。回忆往事,想念亲友,留恋故土,落叶归根,这也是人之常情。闲来无事,边忆边写,老伴的记性好,我忘了的事,她就帮我回忆,再写成一篇篇文稿。至2015年9月,又出版了《砚山笔潭》一书,即25万余字。此书记述了故乡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社会的进步,生产的发展,革命烈士、民俗民谣、土产特吃、传说故事等。为地方政府、学校提供了乡土教材。

 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对我们这些老同志有什么要求和期望,我还能做点什么,正拭目以待。

(淄博市临淄区委办公室退休干部  左长城)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