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都用“智能”
唐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化改革,从严治党,让我们老百姓看到了希望,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有了空前的提高。单说说我们家这五年来的变化也是很大的。
我和老伴都出生在建国初期,我们这一代正与一首歌唱的那样:上山练过腿,下乡练过背,学会了忍耐,理解了后悔,酸甜苦辣酿的酒,熬足了苦心,交足了学费,真正尝到了做人的滋味。
小时候我们住的是茅草房,睡的是泥土炕,没有电灯电话,有楼上楼下。十八大以后我们不仅搬进了宽敞明朗的新楼房,而且家用电器应有尽有,且随着时代的节拍不断更新换代。
2007年,我们家就买了第一辆上海大众polo轿车,全家人出行风吹不着日晒不着,说停就停,说行就行,一切都自己说了算。小轿车开进咱一个普通百姓家,这可真是我和老伴这代人做梦也不敢想的事情。
谁料想三年前不安分的儿子又换了30万的上海大众cc,这个轿车比上一个又大又宽敞,坐在上面稳重舒适,当然是更上一层楼啦!
在温饱衣食住行都得到明显改善和满足之后,我觉得人的精神食粮更需充实,正与一位名人所说:满足不只来于物质财富,也来自于无所奢求的心灵。否则酒足饭饱之后也会感到空虚无聊。近几年来随着小孙女的逐渐长大,(下半年上小学五年级啦)我和老伴轻松了许多,我俩先后报名上了老年大学,他学书画,我学声乐,有时候我俩还结伴去打乒乓球,可以说一家人的日子过的其乐融融。而更让我感到生活充实、便捷、愉悦、紧跟时代节拍的事情,还是全家人都用上了智能手机。
我在40几岁就接触电脑了,到退休时运用电脑上网,写文章可以说是得心应手了。3年前我看到儿子和儿媳用手机上网,发照片和朋友聊天,我觉得很奥妙,似乎感到这个掌上的东西深不可测,不是老年人玩的,是年轻人的专利。我的老款诺基亚换了也没几年照相发短信什么的用起来挺顺手的,再说了那是一千多块钱买的,怎么能说淘汰就淘汰了呢。后来我参加了一个老年合唱团,发现团里有几个五十几岁的新新老人都在使用智能手机,她们几个闲下来常在一起嘀嘀咕咕聊什么微信圈,用手机和在国外的孩子视频聊天什么的,我就说这不和电脑上的qq一样吗?她们告诉我是啊,智能手机就是手上的电脑啊,电脑能办的事手机全能办到。喔,这智能手机这么好啊!我也来兴致了。晚上儿子回家来,我就给儿子说起了我白天的见闻,儿子说,妈妈你喜欢我就上网给你买一个,我犹豫了一下说,我能学会吗?儿子说我教你。说完儿子就用手指头在他的手机上点了几下,一转身对我说:妈买好了,是国产手机华为6.1的大屏幕,我说多少钱啊?他说不贵1500多吧。大概过了5~6天手机就来了,当然儿子是我的第一任老师,有这个免费的老师在身边我很快就学会了智能手机的一些功能,拍照片啊,发个朋友圈啊,用拼音打字更是不在话下。
在3年前我拿着这个6.1大屏幕手机在老年人群中还是很显眼的,我学会之后又不停的向周围的老姐妹们宣传智能手机的好处和便捷,陆陆续续也有不少人买了,我们加个微信圈,外出旅游唱歌打腰鼓发个微信都就知道了,比打电话又便捷又省钱。我老伴属于保守型的人他对我的新潮很看不惯,硬是舍不得换他的“老头乐”。儿子出差随时随地的和我微信联系,住的旅馆也会发个照片给我看看,老伴着急了也只能看我的手机,我和儿子视频他也挤在一旁看。后来在儿子和小孙女的强逼下,去年我家老顽固也换了智能手机,在我的指导也很快掌握智能手机的一些功能,如今也会拍个照片发个朋友圈,有时候他甚至还有些着迷,一天我推开门发现一个人在家嘎嘎傻笑,我说你一个人傻笑什么?他说看朋友圈发的搞笑视频呗。尽管两个人同住一个屋檐下他还时常把一些好的信息转发給我。儿子外出也时常单独给他发微信了。
微信真是个好东西,前不久我们毕业43年的老同学建了一个群,通过微信我们还搞了一次聚会。分开后天南海北甚至在国外的老同学也可以天天对话。我和远在上海的堂妹妹加了微信后,还可以经常和已经是耄耋之年的叔叔视频对话,觉得是那样亲切、真实就像面对面一样。前段时间,我去一家超市买菜,结账时我打开提包一看哇!钱包忘了带,当时十分尴尬,服务员问?阿姨你手机里有钱吗?我说有啊,他把柜台上的二维码推给我,我扫了扫关注后28元发送成功!天啦!手机还有这功能啊!当时把我兴奋的啊,没想到花甲老太婆也干上了“信息高速公路”啦!不拿钱包也照样买菜!
作为一个老党员,我深知这一切都应归功于党的好领导,我们的祖国才如此的前程似锦,人民生活才如此的一天一个台阶。这正是:峰会北京放异彩,五洲首脑四面来,一带一路令人叹,梦圆九天上瑶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