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出生在一九二零年。祖籍东北辽宁。一直到现在,提到我的母亲,耳旁自然就会响起那亲切熟悉的东北口音。
我特别喜欢听东北人说话,特别喜欢东北的二人转,恐怕就是因了我的母亲!
我一直在心里猜想着东北大户人家早年的样子,亮堂的,宽敞的,温暖的,舒适的,虽然这种印象十分模糊。因为我不止一次听母亲提起过,而且每次提起,母亲的脸上总会泛起一种幸福。
母亲的幼年是幸福的。虽然早年丧母,父亲却把她看作掌上明珠,继母也非常的疼爱她。当时母亲的家境很不错,又是独生,那种爱怜我能够想象得到。“富养女儿穷养男”,从来富贵多淑女,我的母亲,为我们见证了这一古训。
母亲常说,“年轻享福不算福”。尽管出自大户,从小享受着别家女孩儿享受不到的教育,不知道“苦”是什么,但在母亲成人之后,她却遍尝了人间疾苦,尤其是嫁给了我的父亲之后。
儿子知道,母亲一辈子最大的苦楚,是随着心爱的丈夫从东北去了上海,后又从上海回到了山东老家,这一走,却再也没能回到生养她的那一方故土!母亲却显得很平静。她记熟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她始终秉承着“从一而终”的训诫。所以,在母亲的百年,她非常从容、安详,无怨无悔,走进了“哪里黄土不埋人”的心中的那个世界!
儿子还知道,母亲一辈子以苦为乐,她始终笃信着“苦尽甘来”。二女儿的夭折,没有击垮我的母亲;吃糠咽菜,乞讨度日,她挺挺过来了;糊火柴盒,缝麻袋包,做保姆,打短工,黑白连轴转,母亲从没有皱过眉头!四十多岁了,第一次搓棉花、纺棉线,第一次摇动纺车,第一次搓麻线纳鞋底,第一次拿柴火烧锅灶,第一次动手捏窝头,第一次煤油灯下缝缝连连,第一次下地锄庄稼……母亲总是笑对着,而且学得特快,很知足的样子!
母亲很讲孝道,她信仰“百善孝为先”,经常告诫我们的就是,“老猫房上睡,一辈传一辈”。不光对自己的公婆,对乡邻老人,她总是乐于奉献。我的一位伯母患病期间,母亲忙完自家老少吃喝,顾不得自己,再去照顾本没什么血缘关系的老嫂,直到给她送终。她自己本来就比较清瘦,长时间下来,更加累瘦了一圈。母亲却满不在乎。受母亲影响,凡有生老病死,我们也乐得帮忙。穿寿衣,抬棺椁,送殡葬,不在乎。
母亲相信“棍棒下面出孝子”,她对我们的管教是十分严厉的。平常,我们的鞋垫要自己纳;上学自带的煎饼,教我们自己摊;推碾拉磨,放学之后是必须要做的;节日,要我们包完水饺才允许出去玩……或许母亲知道“儿子”是要“穷养”才能出息。现在想想,母亲是在教我们做人,教我们生活。母亲,孩儿懂!
母亲很善良,“宁肯负我,我不负人”。她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吃亏人常常在”。无论什么,母亲总喜欢替别人着想。孩子们的婚事,她并不是包办,却宁愿牺牲孩子们的利益,也要说话“落地砸坑”。我二姐为此付出了代价,我哥哥也步了后尘。母亲却不后悔,只是晚年,略略表现出了一丝丝愧对。谁家父母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啊,只是,“将心比心”、“从一而终”的印痕在母亲的脑海里太深刻了。我们后来也都懂了我们的母亲!没有埋怨!
……………………
我的母亲,您走了!
您留给我们的太多了!
我们无以报答!
清明又来,儿子谨以此文缅怀我的母亲!感怀您的大恩大德!
我的母亲,您安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