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与知不足的辩证关系

参加 2015-12 月赛 | 已有 761 次阅读| 2015-12-11 09:14

                            知足与知不足的辩证关系

                           ——(博客大赛12月主题)

 

      近些年来,知足常乐一词被许多人记在心里,挂在嘴上,成为修心养性的座右铭。单从字面上看,它可以解释为知道满足,便会长久快乐。由于,快乐人生是每一个人所向往和追求的目标,只要知道满足,就可以常乐,那何乐而不为呢!

      然而,笔者认为这个满足,应该有其特定的含义,是对经过不断进取,勇于拼搏后,所取得结果的认可,而不是盲目满足现状。前些日子,回农村老家,见到了几位只读了四五年书的童年小伙伴。在校读书期间,他们大多不够刻苦努力,考试时,达到60分就乐不可支,高兴得蹦高。后来当了农民,成了在生产队每天可挣到九分、十分的整劳力。实行分田到户责任制以后,他们种地以及搞多种经营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生活水平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同他们拉起家常,个个脸上露出了十分惬意的微笑,那种知足常乐的心态和言行暴露无遗。然而,岁月在他们脸上刻下的那些深深的皱纹,他们那满头凌乱而灰白的须发,以及他们身上那些早已过时,不知道穿了多少年的陈旧衣装,十分清楚地告诉我们,这些人的满足只不过是停留在脱贫、温饱、小富阶段。

      与之相反,在我的发小、工友和同事中,也不乏有一些佼佼者。有的从普通工人、班组长、车间主任做起,一步步当上了厂长、老板;有的从事教育工作,著书立说,工作出色,评上了高级职称,当上了校长、局长;甚至有的被选拔到行政机关,成为党和国家中高级干部。如果把社会上的人群划分为及格、良好、优秀和精英等几个层次,那些安于现状,当了一辈子普通工人、普通农民的人,显然多为及格水平,只有少数可以达到良好。而那些勤奋好学,勇于进取,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人,则应该属于优秀或者精英。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普通劳动者,但更需的是优秀和精英劳动者。社会对人们的回馈,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与劳动者的付出密不可分的。优秀和精英劳动者们的付出远远大于普通劳动者,因而他们在物质和精神上的获得,也远远高于前者。从而,他们获得了更大、更高层次的快乐。

      至此,可能有人会说,老年人要知足常乐。其实,老年人也不应该盲目知足。进入老年后,在金钱、名利、地位等方面,个人已经无力改变现状,坦然的接受现实,感到满足,感到快乐是应该的。然而,还有如何享受晚年,如何提高生存质量,如何发挥余热,关心国家大事,履行公民职责等问题。这就需要学习,需要思考,需要努力。如果得过且过,自我陶醉,便得不到更高层次的快乐。

      在人生的旅途中,知足和知不足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知足是相对的,知不足才是绝对的。把二者对立起来和割裂开来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对知足常乐的含义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即:知足常乐不是盲目知足,不是盲目自我满足,更不是安于现状,不求进取。一个人,只有知不足而勇于攀登,才会不断获得新的成功,达到更高的顶峰。也只有这样,才会得到更大、更长久的快乐。这就是知足常乐,知不足也可常乐。  
博主

嘉言懿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