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 2015-11 月赛 | |
为什么要读书,起源还是趣味所致,并无什么高雅的说辞。早先也并不知晓高尔基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类名言。读小说似乎是从小学四年级开始的。生活在小城的孩子最悲哀,既没有大城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又没有乡村的山野小溪大自然,没有玩具没有游戏机没有动画更没有电脑。父母忙于工作,也疏于陪伴我们,整个童年就像一杯白开水,没滋没味的。生活乏味单调,上学之外似乎再没有什么可打发时光的事了,当然上学也没什么意思,不过没办法罢了。
有一天在家中的小木箱里发现了几本书。有《封神演义》和《西游记》,是竖排版,这是属于父亲的藏书。父亲的书我不看,四年级的我根本看不懂,尤其是那个竖排版,不用尺子比着坚决看不下去。《烈火金刚》和《老共青团员》是母亲的财产。《烈火金刚》故事性很强,读起来津津有味,从此我就迷上了它。几十年后看到电影《烈火金刚》,感觉远不及小说。《老共青团员》是一部中篇小说,至今很少有人提及的一部作品。或许是因为母亲其时正担任单位的团支部书记才买的此书吧。这本书我看了好多遍,最喜欢看的是描写东北大森林可食之物的那些篇章,新奇有趣,极大地满足了我对原始森林的好奇心。后来文革中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能够随意在不对外开放的市图书馆借书,我几乎把文革前那些小说都读遍了。至今那些红色的人物和故事还保存在心底,那些人物或多或少的影响了我。
读书有什么用呢?“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那不过是在古代的科举制度下,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况且那种“书”也不是小说。以我的感受,读书于升官无助,于发财无关,反倒觉得自己读小说似乎读成了呆子傻子。年轻时读的那些书里那些榜样们只教我听党的话做革命人,没有教我投机钻营拍马屁,没有嘱我结党拉派营造圈子,也没有告诉我怎样防备小人,即使连吃吃喝喝、请客送礼这等官场上最习以为常的事也不曾教导我,傻傻的认为给上级或要害人物送礼不但有行贿之嫌,降低了自己的品格,而且对领导也是亵渎。如此迂腐的我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实中当然免不了屡屡碰壁,然而却不改初衷。
读书并不是因为有用或无用,不掺杂功利性。就像有人喜欢唱歌,有人喜欢画画一样,喜欢读书只是一种本能的爱好和兴趣。进入不惑之年以后,有一位熟人看我还读《当代》这类杂志,惊讶的也不无嘲讽地说:“现在你还读这个?”我不知道如何解释,只是暗想,现在怎么就不能读这个了呢?难道读书只属于青年?难道读书是小儿科的把戏?之后我行我素,对读书依旧乐此不疲,读我的书,让别人说去吧!
不同年代的优秀小说伴随我从少年走到了老年。人生没有那么多大道坦途,随处可见荆棘和沼泽;生活并不总是丽日蓝天,也有淫雨雾霾; 所幸有好书,精神萎靡时可令人振作,焦躁苦闷时可安抚心灵。躲进书中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读书是一种美妙的享受,尤其是伴着淅淅沥沥的雨声,或倚或卧,捧读一本心仪的书籍,心无旁骛,撇开烦恼(哪怕是暂时的),深入书中,那感觉是不可言说的愉悦安宁和满足,那是心灵的滋养和放松。感谢古今中外的优秀大师,奉献了这么多经典之作,让我走进那些无缘涉足的大千世界,让我知道人世间还有这么多精彩跌宕的故事,还有这么多可歌可叹的人们,让我感喟让我景仰,这世界也有许多美好。
细细思量,读书也不能说一无所获,它不是速效的,而是如春雨润物细无声,是潜移默化的。不敢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只能说自己还不那么庸俗和无聊;不敢说有多少见识,只能说还不算“井底之蛙”;不敢说情操陶冶的有多么崇高,只能说还算善良正直,守得住道德和人心的底线;不敢说对社会有什么贡献,只能说还算勤勉认真,对得起国家给的俸禄。
读书是生活的一部分。没有书,生活该多么寂寞多么无聊多么干枯多么苍白。亲友间的交流替代不了读书,现代娱乐也抢占不了读书的位置。读书是一辈子的事,书籍是我永远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