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无限好,微霞没满天

参加 2015-11 月赛 | 已有 590 次阅读| 2015-11-5 11:29

夕阳无限好微霞尚满天

——邹平县老年大学建校25周年巡礼

 

在全国人民隆重纪念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邹平县老年大学迊来了25岁华诞。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首所特殊学校__《山东红十字会老年大学》(山东老年大学前身)在齐鲁大地诞生,这一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迅速波及神州大地。19903月邹平县老年大学成立,是全省建校较早的县级老年大学之一,是当时惠民地区第一所老年大学,深受各级领导和老干部的重视和欢迎。为此,县委老干部局在全地区老干部会议上介绍了经验。建校初期学员仅限于离休干部,在校学员只有六十四名,开设课程有绘画、书法、老年卫生保健、太极拳等几门,上课时间每周只有两、三次。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提速,离退休人员迅速增加,原来的校舍、设施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决定筹建新校。1993年底竣工,1994 4月老年大学搬进了新校舍,同时取消了学员仅限离休干部的限制,为学校发展创造了有力条件。

二十五年来,学校由小到大,课程由单一到多学科,发展迅速。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先后开设了声乐、英语、电子琴、摄影、电脑、电钢琴等六十多个热门课程。现在已设有23个专业,三十四个教学班,并开通了远程教学,现在校学员达1500人。为使镇办的老年人能分享到老年教育,先后在镇办起了九所老年大学分校,分校学员达2000余人。目前,老年大学已真正成为全县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幸福家园。先后荣获首批“省级老年大学示范校”、“全省老年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全省优秀健身活动站点”、“省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走进老年大学就感动

上世纪90年代末,我从工作岗上位退休,不久走进了县老年大学。那时上老年大学还算是一项新鲜事。人们对老年大学了解甚少,不少人抱着凑热闹、解闷来老年大学,我当时也是这种心态。但走进大学,很快我被感动了。进到门厅,一条“一切为了老年人,一切服务于老年人”的横幅映入眼帘,并受到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老年大学即是学校又是个对老年人服务的场所,工作量大而复杂,没有规定模式,又无经验可寻。学校编制仅七人,从教学管理、开展活动到供应开水、教材发放,学员点名、打扫卫生、工作人员忙得不可开交,经常周日得不到休息,但他们从不叫苦叫累,始终对待学员像对待自己老人一样。从课程设置和一切行政管理服务上事事都从老年人着想。课前早早备好开水,提前打开教室门,天热时提前打开空调。迂雨雪天,校长和工作人员早早来到校门口搀扶年老体弱学员上台阶。这里的老师们从不讲报酬多少,年老的把来这里授课当成与老年朋友交流感情的好机会;年轻的老师来这里授课当成尊老敬老的体验。学员们深深敬佩老师们为老年群体的无私奉献。老师们被老年朋友不顾年老体弱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所感动。学员们都感到进了校门就像到了家,一种友谊、和谐、温馨的氛圍温暖着每个学员的心。不少学员旅游或有事外出,回来后,第一件事就是询问学校情况和所学课程的进展。学校的每项变化,学员们都牵挂在心中。

来到老年大学就提高

人到晚年,工作几十年退休了,得到了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支配好这笔财富会使自己的人生更完美,老年朋友们深感老年大学是这笔财富投资的最佳场所。这里没有为求职、生存、评职称、晋升的压力,更没有委曲求全的无奈。这里能激励老年人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从而演示出一曲曲不老人生之歌。不少人,来校前从没接触过书、画,经过学习后却入了迷。国画班学员孟翠英,多年来一心迷到画画上,她经常做饭将锅放到炉子上画起画来忘记看锅,先后烧坏了两个锅底。英语班的学员经过学习,能与在国外的子女用英语对话交流。二胡班的学员来校前多半没基础,有的甚至手指按在琴弦上硬得分不开,通过学习,现在能演奏出不少美妙曲子,不少学员天天出现在广场和湖畔为歌者伴奏。我多年来爱好“爬格子”,在这里通过电脑课的学习,不但能在网上看新闻、聊天,还能在电脑上写文章,然后通过电子邮件发给报刊,不但增强了文章的时效性增加了被刊用机会,从而扩展了视野开辟了新的知识领域。不少学员入老年大学前只对唱歌感兴趣, 但不会视谱,更谈不上怎么发声、咬字等乐理。经过学习,老年大学的《夕阳红艺术团》现已成为全县一支有影响的文艺队伍。每次全县的大型文艺活动,如七、一、春晚等演出都少不了老年大学学员身影。老年大学培养出的老年体育活动骨干,在县城晨练的所有站点都是组织者和骨干。每年的市、县老年运动会参赛代表队老年大学学员都是主力军。每届县老年运动会的开幕式上,学校都组织上百人的方队、鼓乐队充分展现出老年人的风采。2013年全县组织庆祝第一个老人节活动,老年大学组织了近千人的方队,雄伟壮观的队伍惹来广大观众的羡慕。2014年,学校在广场搞了个消夏晚会,观众达数千人,演出后观众们说,没想到老年人能演出如此高水平节目,在县城引起不小反响。我们可自豪的说,老年大学的文体队伍已成为全县大型文体活动中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

上了老年大学就年轻

老年大学的学员来自全县各行各业,职业、年龄、爱好、性格、知识层次差异都很大。单年龄而言,最长者近九十岁,最年轻者近五十岁。不少老年朋友从工作岗位退休后,由天天忙忙碌碌一下子闲下来感到很不适应,甚至产生了孤独感。但走进了县老年大学经过一阶段学习,开阔了视野,感到人生的多彩,深感有学不完的知识。孙传清同志,是县人大机关退休的一名科级干部,来大学后迷上了舞蹈,多年来她带领的舞蹈队非常活跃,每年的县春晚和一些大型活动都少不了她们的身影。尽管近年她患上糖尿病,但仍然离不开她的舞蹈队。她说,跳起舞来,什么病啊,烦啊都抛到九霄云外,总感年轻了不少。有的学员常年疾病缠身离不了药,通过在大学内载歌载舞焕发了青春。这里看不到苍颜衰鬓、扶筇曳杖的龙钟之态。学员们有着童稚般的真情,有着心灵上的永远青春。校园里学员们吟诗、作画、写字、舞拳弄剑、弹琴唱歌跳舞、上网聊天。悠雅的琴声,朗朗的读书声掺杂着喧哗的笑语声,将幸福和快乐播撒在人生晚年的道路上。实践证明:年轻不是青年人的专利,更不仅是红颜朱唇和轻松的步伐;而是人生旅途中的一种心理状态,是头脑中的一种意念,它是人生春意盎然的源泉。岁月可以在皮肤上留下皱纹,只要有颗不老的心,岁月就无法在你的心灵上刻下老态的痕迹。老年大学的学员们心灵上永远存着青春,在他们心目中,每天的太阳都是新鲜的。

进到老年大学就高兴

老年大学的学员多半是在工作岗位工作几十年的老同志。在岗时好多人都有自己业余爱好,但由于工作忙,无暇顾及。退休了,来到老年大学,有的重新挥毫泼墨,抒发出多年的情怀;有的拿起画笔,描绘出心中的向往;有的到戏曲班探索国粹的奥妙;也有的通过舞蹈焕发出青春。总之,老年大学是圆梦的福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少学员现已写、画出有相当水平的书画作品,成为小有名气的“小书法家”“小画家”;不少学员加入了县、市、省各级书画协会。有的作品参加了省市县展览并获奖,还有的作品被文化部收藏;有的学员成了小有名气的名“票友”, 他们在这里圆了自己多年的梦。这里又是个重塑友谊的园地,学员们说,在这里不仅学到了知识,还交了一大批朋友。许多分别多年的老同事、老战友、老同学在这里久别重逢,重温了多年的离别之情。有不少老年夫妻一同走进校园做了同学,他们出双入对,学习中相互切磋畅谈体会,活动中相互勉励,上学的往返路上吸引了不少羡慕的眼光。老年大学有种互帮互学、相互尊重的好学风。从校长到每个工作人员事事处处都从老年人的需要出发。学员们都称赞老年大学是“开心大学”, 晚年的“充电室”“加油站”,晚年学习的课堂,娱乐的园地。幸福快乐的气氛充满了老年大学的角角落落,染透了“夕阳”这片沃土,让“夕阳”之花盛开不衰。

 

博主

2389492416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