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 2015-11 月赛 | |
学会做人 ,做到“八德。”
自汉武帝时代起,将儒家学说正式确立为教育政策。其修身教学内容是首重伦理、道德、因果教育。这一政策一直保持到二十一世纪上半叶。
宋朝朱熹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即五伦大道,这就是儒学教学的总纲领、总原则。它告诉我们思维的方法: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待人接物的原则:言忠信、行笃敬;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教育的最根本的乃是培养德行,具体来讲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即“八德。”
一:孝:孝是孝养父母,顺其心意。《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生命,我们应该知恩感恩。一个人能知恩感恩,小心才得以萌生,“百善孝为先”。我们中国老祖宗留下的文字都是智慧的符号。
“孝”为会意字。一个“老”字,加上一个儿子的“子”,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孝”字。老指的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体叫“孝”。所以,上一代和下一代密不可分。我们看这个字就像一个儿子背负着一个老子。他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及代代相传。上一代总想着如何培育下一代,才能对他的父母、他的祖先有所交代;同时,为社会培养出一个好孩子,也是对社会有所交代。而孩子理应将奉养父母的责任扛在肩上,时时想着父母,孝顺父母,不仅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和父母智慧,这样才能真正让父母身心愉快,生活更加美满幸福。
圣人的教学,以孝道为根本,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我们不管是对自己的父母,还是对一切大众,我们都应当真诚的关怀和爱护帮助,这才是真正的孝道。
二:悌:悌是兄友弟恭。悌为会意字,一个“心”字,加上弟弟的“弟”,心在弟旁,心中有弟,表示哥哥对弟弟妹妹的关心,就是兄弟间彼此诚心友爱。而弟有“次第”的意思,即弟弟对哥哥要恭敬顺从。哥哥对弟弟要爱护,并用正知正见来领引他。兄弟之间如能各尽其道,自然和睦友爱。兄弟之间如手足,要相互关心有爱,彼此息息相通,兄弟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同树木一样,同根连枝。
在家中要敬爱兄长,在学校、社会要奉事师长,礼敬大众。家中兄友弟恭,则父母欢喜。团体相处,礼敬和顺,则社会和谐。尊师重道,则学文德行成就。如此上下和睦,祥和之气弥漫与宇宙之间,这才是真正的自然之道啊!
三:忠:忠是负责尽职,忠为会意字,一个“中”字,加上一个“心”字,一心中正名为忠,心存偏邪则不忠。一念不生名为忠,心存二念则不忠,故知真诚恭敬至极,即是“忠”之深义。不忠之人必不诚,表露于外则言行轻薄,多失厚重。
四:信:信为会意字,一个“人”字,加一个“言”字,人言,就是人说的话,也就是说凡是人说出的话都要守信。
民无信不立,人若无信,则于社会无立足之地。与人交往,言必合意,言既出,事必行。北宋大儒司马光称:“事无不可对人言”。世出世法德行学问之成就,应从不妄语开始。诚实守信,众德之基。
五:礼:礼是人与人往来的法则。曲礼曰:“毋不敬。”强调为人应能承受委屈,处处尊重他人。传统小学教育即是教导待人接物的规矩。行礼应有节度,过与不及皆不合礼。社会有礼,则秩序井然,《礼记》云:“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即洁身自爱,知节用和,克己制欲,不涉奸乱,端正心思,以德治事。
六:义:义是求尽义务,不讲权利。言行思虑合情、合理、合法之谓义,真正认识自己所处身份、地位、负责尽职,,各守本分。
在社会活动中言行举止合乎正义和公益,无不公正合宜,不起盗心,不占便宜,不偏不倚,俯仰无愧。凡见他人所需,无条件尽心竭力提供协助,亦是克尽为人之义务。遵礼守义,则无处不受欢迎。
七:廉:廉是廉洁自律,绝不贪污受贿,管子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廉洁有守之人,生活再苦,也不愿意问人要一分钱。如此为官,无欲则刚,为国为民处事才能公正严明。南宋名将岳飞云: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则天下太平。中国历朝选拔官员,均以“孝廉”为准则。
八:耻:耻为耻辱,知耻辱、知错误,则能发奋精进。
孔子曰:“知耻近乎勇。”常怀惭愧,知错能改,自能勇猛精进克服一切烦恼习气,成就大业。不知耻,不改过之人,则肆无忌惮,任意而为,是无善根之人,谁都就不救他。
以上八德,究其根本均不离五伦中,“父子有亲”之“亲爱”,而予以发扬光大。若将此八德落实于现代施政理念,“孝悌忠信”即民族精神的基础,“礼义廉耻”为民权主义精神的体现。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能将“八德”真正落实到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去,必定能带来家庭幸福、学业有成、工作顺利,进而推动社会安定祥和,人人和睦共处,国富民安,和谐发展,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