杆杆青欲滴 个个绿生凉

参加 2015-10 月赛 | 已有 1924 次阅读| 2015-9-23 12:52

  •   文革期间,学校停课闹革命,有一段时间,我和哥哥、妹妹们时常在家里居住,家里安静,可以静下心来读一些课外书,其中红楼梦,是我们的最爱,一套红楼梦,我们轮流着读,哥哥喜欢朗读书里的诗词,遇到喜欢的 总是情不自禁的反复朗读,他的这种朗读,在不经意间,倒是让我们记住了不少诗句,我也喜欢书里的诗词 看到喜欢的,就抄写在日记本上,闲暇时间,可以方便的仔细品读,有一首诗印象特别深,就是宝玉奉姐姐元春之命,咏潇湘馆竹子的一首:
  • 秀玉出成实,堪宜待凤凰。
  • 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
  • 迸砌防阶水,穿帘碍鼎香。
  • 莫摇清翠影,好梦昼初长。
  •   这是宝玉奉姐姐元春之命,咏潇湘馆竹子的一首诗,我一边刺绣一边听,听完后觉得这首诗很美,于是就站起来走到哥哥身旁,探头看书上的诗句,看完后我说:别的都好,就这一句:个个绿生凉不好,竹子有论的么?哥哥了一声说:我也正疑惑呢,不过,这可是一部名著,不会有错的,可能有出处,我们不知道。我说:字有什么出处,不就是个量词吗?哥哥摇摇头说:不会是单纯的量词,这本书有专门红学会研究它,字字句句皆学问,就我们的水平也就是只看点皮毛而已。说完,沉默不语,眼睛盯着书本出神,不一会儿,他突然笑着抬起头问我:竹子的竹怎么写?我说:这还用问吗?两个字,不就是竹字吗,说完之后,我似乎有点觉悟,哥哥解释说:字是个象形字,把它分开写成个个,是不是像竹子立在那里?我想了想说:可不,真是像竹子。然后哥哥又说:你再看这首诗,从竹子初成实,到竿竿、到个个、到防阶水,碍鼎香,是由微观到宏观的过程,把个个理解为棵棵竹子也是说的过去的,以此再看个个绿生凉,就像棵棵翠竹摇出阵阵清凉,意境就出来了,如果直接写竹子,就没有这样生动形象的效果了。了一声表示赞同,又有点不解地说:他信手拈来个个写在诗句里,一般人是不会想到拆字的,毕竟像我们这样的下里巴人,是不会想到拆字的。哥哥说:看一部作品,必须了解它的时代背景,古代的拆字诗,拆字对联,有的是,并不是曹雪芹首创,比如: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一明分日月,五岳分丘山------都是拆字写的,那时的文人墨客都具有这方面常识的,就是现在的许多老师、文人也懂这些,只是你没读过这样的诗,所以觉得另类。听了哥哥一番话,我真是受益匪浅。想起自己学识浅薄,还妄加评论,深感惭愧,从那时起再读书时,遇到自己不懂得问题,我学会了思考,请教,学会多闻阙遗,慎言其余。
  •   直到有一天,我学画竹子,书上介绍竹叶的结构:一柄三叶至五叶———从不同角度观察其形,有的像———因此画叶时基本上是以字为基础的。看到这里,我不由地想起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的句子,里面的个个不也是竹叶的写照吗?特别是用毛笔写字时,活脱脱的两片竹叶跃然纸上,如此说来个个也可以理解为是碧绿的竹叶啊,况且叶叶与竿竿也是对应的,思前想后,不知道曹雪芹的个个是具体到棵棵竹子还是片片绿叶,转念一想,诗词的美妙不就是给人以无限遐想空间的吗,如果太具体了,也就失去了它的美妙意境了。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中有言: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吧。
  •   这首诗是咏竹子的,字里行间却没有一个字出现,只用个个烘托出了”,而且用的如此出神入化,诗中有画,画在诗里,真是精华在笔端,字字皆学问啊!红楼梦啊,红楼梦!不愧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博主

wsh1949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