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 2015-09 月赛 | |
(9、10月大赛) 老人快乐还要知命
老年人要快乐,我认为,只知道“知足常乐”不够,还应懂得“知命常乐”的道理。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讲天命是迷信。其实,天命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不是迷信,而是正信。孔子不信鬼神,却信天命,并强调他是“五十而知天命”的。所谓“天命”,就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等等。这些都是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能转移或改变的。比如,你生在那个时代、地方及家庭里,有什么样的父母、兄弟、姐妹等,这就是天命。不管你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都必须认同和接受。
而“知天命”,就是要求我们为人处事,就要“知晓”、“认知”、懂得这些客观实际。孔子提醒人们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可见知命的重要。荀子对此说得更明了:“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我就有此体会,我在军营、警界紧张环境中工作生活了40年,退休后最大的希望就是想放松身心,安静悠闲地去读读书、看看报,上上网,写写稿,但实际情况却使我这“最大的希望”成了最大的失望。我女儿的孩子生下后查出患脑瘫,她公公婆婆因年大体弱照顾不了,女儿一家只好和我们同住,靠我们老两口帮忙照顾,后又生了个女儿。儿子一家3口自己单过,但孙女刚上小学,需要我们每天负责从学校接回。这样家里就有3个孩子需要照料,而且老伴身体又不太好,这几年就住了十多次医院,因此我每天忙得身坐不下来,心更静不下来,而这些困境又是我无力改变的,因此曾抱怨这是自己的命运不好啊!
后读了古罗马的《沉思录》,说认命就是“适应你命中注定的环境,爱你命中注定要遭遇的人”。这两句话对我教育启发很大:既然天命是一种客观存在,改变不了,又逃离不开,那就必须敬畏它、听从它。孔子就告诫人们要“畏天命”。人们不是也常说“天意不可违,天命不可逆”吗?这些道理想明白了,心里不纠结了,思想也就释然了,就不再怨天不忧人了,尽力去适应这样的环境,为命中注定的这些人去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大外孙因脑瘫影响运动神经,主要走路不稳,智力正常,我就经常用自行车推着他到处转转看看,他看到什么都新鲜、什么都好奇,并提了许多具有童心、童趣的问题,有时一想起来,就感到想笑。这样我帮外孙开阔了眼界,外孙也给我带来了乐趣,也促使我锻炼了身体。我根据这些切身感受,写了篇《老来带孙乐无穷》的体会,被《齐鲁晚报》刊发后,发现有几家报刊都给予转载。这多年每天不仅要照顾3个孙辈的吃喝拉撒睡,陪他们玩耍,还要督促他们学习,每天虽很忙很累,但一看到3个孙辈甜甜的笑脸,听到他们欢快的笑声和“爷爷、姥爷”甜美的叫喊,心里的许多烦恼和身体的苦累也就消失了。因老伴身体不好,我还承担了一家人早餐的任务,常年坚持5点起床,给一家准备好早餐后,利用一家人都未起床的这点安静的空闲时间,“听天命而尽人事”,打开电脑,看点自己想看的文章,写点自己想写的感受。每周坚持在《家》网上发篇博文,每月还都有几篇稿件见诸全国及省、市的报刊杂志,已刊稿有50多万字了。这几年我就是在知“天命”、顺“天命”的过程中,不仅享受了含饴弄孙的乐趣,还收获了儿孙们被需要的快乐。
我深切体会到,老年人一旦遇到不尽人意的境况,千万别怨天忧人,那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弄得自己身心疲惫。正确的态度就是面对现实,坦然接受,依“命”而为,顺“命”而行,努力为可为之事,才会有知“命”而乐的感受啊!这正是:命中环境命中人,不能改变就听认。尽心尽力尽责任,知命常乐乐在心!在此也奉劝退休老友,如果你当年拼搏了,争取了,努力了,该有的都有了,不该有的也别作非分之想了,坦然接受不可改变的现实,在你现有的条件下,安排好自己的养老生活,你的晚年才会舒心、快乐,这就是上好的命!你想想是不是这个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