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 2015-06 月赛 | |
点赞银龄欢乐多
1998年,我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对老龄宣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是因为我曾在县老龄办任过职,对老龄工作比较熟悉,有感情;更重要的是,在社会变革的大潮中,广大老同志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责,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深深地教育了我,感染了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我拿起笔,去反映他(她)们多姿多彩的绚丽人生,为他(她)们点赞,为他(她)们鼓劲加油。
我县老年大学,在资金、场地、教学设施广受制约的情况下,学会找钱办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实现了老年大学跨越式发展。我采写的“博兴老年大学招商引资,扩大教学设施”、“ 依托资源优势,再上新的台阶”、“ 博兴老年大学合唱团走进央视激情广场”、“ 博兴老年大学推出学员诗词选”、“ 敬老公益广告遍城乡”、“ 博兴县社会各界关心支持老年大学发展记实” 等文章,先后被《老年教育》、《中国老年报》、《山东老干部工作通讯》所采用。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示了涉老部门的工作状态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为争创“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县” 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博兴县是汉孝子董永的故里,敬老孝亲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我采写的“董永故里孝子多,百余敬老户掛匾”、“ 博兴县青年敬老成风尚”、“ 建人口档案好周到,这里的老人真福气” 等文章,被《人民日报•华东新闻》及省内外多家媒体所采用。我先后采访过4名敬老孝亲的模范人物。其中,当年52岁的农村妇女张美英,与丈夫-起,赡养着並无血缘关系的一名90多岁的老党员(女),在当地传为佳话。她的事迹在“中国老年报” 和当地媒体刊发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2007年,张美英在全国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评选活动中,被授于“中华孝亲敬老之星” 荣誉称号;2008年初,被评为“博兴骄傲”2007年度人物;2009年被评为博兴县四德建设标兵。为引领全社会的敬老风尚,发挥了带头作用。
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既是弱势群体,又是一个发揮余热、有所作为的群体。我接触采访过十几位老人,他们有的是“老年创业不言愁”、“ 六个老汉救活一个厂”, 有的是“白发夫妻新猪倌”、“ 花落果熟仁更甜”, 还有的是“妙手回春除病魔”、“ 八旬老翁捐出修路钱”。 还有-位80高龄的退休教师鲍汝润,坚持自学英语16年。为了把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体会,毫无保畄地传授给中小学生,从2006年4月至2015年5月,辗转上万里,先后走进118所学校(其中包括滨州职业学院,2015年5月5日),作报告124场,听众达44000人次。实现了他承诺的“行万里路,为百校送去《老者自学成才经验谈》,让数万听众受益” 的“万•百•万” 工程。他们的事迹大都刊登在《老干部之家》、《孝行天下》、《山东老年》、《中国老年报》和地市报刊上。真实地展示了老年人奋发有为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春蚕到死絲方尽” 的 无私奉献精神。
从1998年至今,投身老龄宣传,成了我退休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十几年来,我主动协调涉老部门,深入基层采访,在省级以上老年报刊上,发表新闻作品300余篇,弘扬了主旋律,传播了正能量,2010年,在博兴县“十大孝星” 暨“夕阳红” 魅力老人评选活动中,被评为“奉献老人”。2011年8月,被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授于“全省优秀离退休干部党员” 荣誉称号。
“莫道桑榆晩,为霞尚满天”。 去年春天,我在老年大学学会了电脑和上网,写稿发邮件更加得心应手。为老年人写稿,点赞银龄,这就是我退休后的“玩法”, 一种费时、费力、费心的玩法。但我觉得,这种玩法既展示了老年人的光辉形象,向社会传递了正能量,又陶冶了自己的情操。这种双嬴,又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