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 2015-06 月赛 | |
我的第一任小学老师叫顾 士俊,他是1956年村小学建立时的第一个老师。他远离家乡,孤身一人,来到我们淄川西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开学的前两年,他即当老师,又当校长,包揽了语文,算术,体育,音乐,美术等全部课程。他即当老师,又当家长,把我们一群毫不懂事的孩子带到了小学毕业,为我们的人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小学就在村北的旧庙里,顾老师参与了大部分的建校工作。在他的指导下,三间庙堂改造为教室,西面山墙上泥了黑板,砖石和木板组成了课桌,学生们从家里带来了凳子。旧庙的偏房改为老师的宿舍和办公室。我们开学不久,土法上马,院内又添置了单杠,双杠,挖掘了跳高跳远的沙坑。我们就在这像模像样的学校里跟着顾老师开始了学习生活。
顾老师大约二十来岁,中等个头,两眼炯炯有神,说话刚劲有力,对人和蔼可亲。开学第一课是他和我们村书记一块给我们上的,书记对顾老师的到来表示欢迎 ,对学校的条件表示歉意,他还向我们介绍了顾老师不怕偏远和条件恶劣,主动 来我们村 建校任教的情况 。顾老师没有直接讲课,而是亲切的问我们,同学们都愿意来上学吗,愿意。都能认真学习吗?能。我们高声回答。老师高兴的挥挥手,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知识就是力量’几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一个字一个字的让我们跟着他大声读了好几遍。然后告诉我们书本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改变人生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力量源泉。学校的学习是获取知识最重要的途径。要求同学们珍惜机会,立志认真学习。
我们班三十多个学生,年龄参差不齐,大的已经十五六岁,小的只有六七岁。给老师的教学和管理,带来了很多难题。老师分门别类,因材施教,对那些大点的小学生 ,引导他们提高课堂上的注意力,耐心讲解,反复练习。对我们年龄较小的学生,则重点检查课本,石板,铅笔等学习用品带的是否齐全,学习姿势,字迹工整等。他还经常给大家讲一些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借灯光等刻苦学习的故事。激励我们努力学习。讲一些类似近视眼挂油瓶打苍蝇的故事,提醒我们注意保护眼睛,锻炼身体。
顾老师上课非常认真,要求一丝不苟。下课或放学以后,对我们和蔼可亲,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他经常在和我们做游戏,啦闲呱,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教给我们许多知识。记得学过数九歌后,老师看见我们,也把手故意拢到袖口里。冰冻三尺的时候,带领我们到小河冰面上滑冰。好多课本上没有的,像‘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宜’,二十四节气歌谣等都是那时熟记的。有时我们答错了题,或者有人唱歌跑了调,老师也从不批评大家,而是鼓励大家争当小老师,看谁答得对,唱得好。调动大家的兴趣,举一反三,循循善诱,使我们快快乐乐的学习了知识。
顾老师的到来,全村人都非常高兴,尤其是有学生上学的家长,更把他当作亲人一样。当时老师的饭菜是学生家长轮流做好,请老师去家里吃饭。尽管家长们想方设法做的好一点,但受条件限制,基本上家里吃啥,老师吃啥,老师从来都是和家长们边吃边说,亲如一家。有时谁家做了一点较好的饭菜,都早早争着请老师先去家里品尝。顾老师也把自己当作真正的村民。一次有家村民厨房失火,是他第一个爬上房顶,不顾危险,和大家一起救火,直到余火完全熄灭。要知道,那时厨房里尽是柴草,房顶上覆盖的全是麦桔,一旦火势蔓延,后果不堪设想。有时从老家探亲回来,也把他家乡的土特产与大家分享。有一年冬天,为了给老师叫叫人,送送信,打个杂,根据老师和家人的意见,我晚上到他的宿舍一块住。七岁八岁狗也嫌的孩子,土里来泥里去,脏兮兮的,一住就是一冬。老师经常帮我洗脚洗脸,不但没有给老师帮上忙,反而增添了好多麻烦。
我们考上乡办小学不久,顾老师就调走了,但我们和顾老师深厚的情谊,随着时间的流淌愈加浓烈。1971年秋天,早已调回原籍的他回村看望乡亲们和他的学生们,大家都喜出望外,异常高兴,听说凡是在村里的学生和家长们都到场了,气氛非常热烈。直到第二天才恋恋不舍的离去。我当时在周村北旺三秋工作队,因通讯不畅,几天后才知道消息,心中充满了遗憾。
进入八十年代后,我们几个同学经多方努力,和老师重新取得了联系。差不多每年春节前后,我们都相邀去看望老师,老师有时也到我们学生家里走走。2013年春节前,我们和往常一样,联系老师准备节后探望的时候,一个打电话的同学脸色突然一变,师母告诉我们,顾老师因病不久前已经走了。大家的泪水情不自禁的滴下来。他虽然年近八十,但身体一直很好,就在去世前还在临淄区老年体协义务指导群众锻炼身体。他走的太突然了。
顾老师真的走了,我们朝夕相处了四年,他像山泉一样浇灌了我们的心田,培育我们健康成长。他像蜡烛一样,燃尽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他就像自己的亲人,永远活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