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过年的路

★已晋级  参加 2017-02 月赛 | 已有 2133 次阅读| 2017-1-24 14:42


回家过年的路


年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对一个离开故土、离开家、离开父母的人来说,年就是回家,就是团圆。笔者自参加工作以后,虽然不是每年都能回家过年,但只要回家,就是过年。所以对我来说,过年就是回家,回家就是为过年。

到了家门口,父母亲总是用最简短的语言来迎接我:“家来啦”,短短三个字,马上让我感受到家的温暖,“拍一拍肩上沾染的尘土,再累也一样坚持的脚步,回家真的幸福”。

在这一次次的回家过年中,体会最深的是在路上,正如《回家的路》中所唱的:“数一数一生多少个寒暑,数一数起起落落的旅途,多少的笑,多少的哭,回家的路”。

一次是在婚后,我和爱人同回,先从山东坐晚间的火车第二天黎明到达镇江火车站,因我的家乡是长江中的一个小岛,那时从镇江到我的家乡扬中有二条路线,一是坐姚镇班小轮船直接停靠离家最近的码头,但船慢;一是坐长途汽车到江边,然后轮渡过江。爱人第一次见公婆,我考虑坐汽车到家会早些,于是选择了坐长途班车。但人算不如天算,到了江边,才知道因为江上有雾,过江的轮渡暂时停运。我们别无选择,只能耐心等待,那时没有手机无法与家中联系,这边是“游子江边心如焚”,那边是“二老双亲望穿眼”。中午时,天开雾散,轮渡开行,虽然到家比预期的晚了几个钟头,但仍然庆幸没有坐船,因为轮船也会因雾而更晚。

一次是几年后,我们带着二个孩子回家过年,大的四岁,小的二岁多,奶奶爷爷没有见过孙子孙女,那时国家规定职工结婚以后四年才有一次探亲假,这期间一直没有回家。这一次,我们选择了坐轮船,因为从山东出发,我们已经坐了18个小时的火车,中间还转了一次车,那时火车上的拥挤程度,现在想想都有点后怕,我们好不容易到了徐州火车站才等到了座位。为了让孩子能睡一会,我们两个几乎站了一夜,想到船舱内空间比较大,也许方便些,所以决定去码头坐轮船。这次选择对了,轮船上确实比汽车宽敞多了,孩子们还可以在船舱内玩耍,而且有长条椅可以躺一会,由于一夜的奔波,两个孩子困了,坐轮船的新鲜劲很快就没了,睡着了。谁知小的醒来竟大哭起来,怎么哄也无济于事,从来没有这样哭过,给他一块饼干吃,吃一口哭一口,吃过继续哭,以为他病了,爱人也暗自流泪。最后我抱他去甲板,看到很多海鸥跟着船飞,我引他看海鸥,才止住了哭。

这二次回家,都是头一天出发第二天下午才能到家,途中都超过了24小时。

到了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90 年代初,家乡人民集资修建的长江大桥通车了,通车后的第一个春节,我们全家回家过年,两个孩子已经成年,老大已经工作,老二正在上大学。记得我们是坐上午的火车到达镇江的,妹夫借了一辆桑塔纳轿车去镇江火车站接我们。大约下午四点多钟,雄伟的扬中长江大桥出现在我的面前,车至桥中央,我下车步行,回想到以前探亲回家数次被大风大雾所困,感慨万千,如今“天堑变通途”了。这一次,当天就到家了,不用熬夜了,时间也少了一半。

五年前的龙年,也是我们最后一次回老家与父亲过年,这次是最方便最快捷的一次。由于京沪高铁的开行以及家乡链接最近高铁站的长江二桥建成通车,朝发午至,早晨从山东出发,到家吃午饭,回家的距离没有变,但这过年回家的路不可同日而语了。

    如今,二老已不在人世。但过年为了团圆仍然奔波在路上,是为了与儿孙们团聚而变成了我们去孩子家过年。父母在,家就在,老家真正意义上的家已不复存在,但心中的家——永远在。

 

   

   

 

 

博主

江洲游子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