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了的楼头子戏

参加 2017-02 月赛 | 已有 451 次阅读| 2017-1-23 09:10

消失了的楼头子戏

    以前乡村过年,文化氛围蛮浓厚的,正月里,不仅有唱年戏的,还有许多其他耍景。农村不时走来说大鼓书的、耍皮影的、唱楼头子戏的曲艺艺人,增添着年味。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楼头子戏了,我家临街住,一听到嘡嘡的锣声,便往街上跑。俗话说,锣鼓响,脚板儿痒。乡亲们听见楼头子戏打台了,就撂下手里的活计,抱着孩子扶着老人,脚跟脚地来了。楼头子戏表演者只有一人,借着人家的房墙,支起一个架幔,架幔顶上是七八十公分见方的一个台口,楼台上放置着形态各异的木偶,表演者隐身在架幔里,看见人上得差不多了,就锣声一煞,先来一段自编的开场白,无非是些拜年的吉庆话,接着就开戏了。艺人念念有词,唱念不停。有时还夹杂着不同的口技,模仿出鸡鸣狗咬马嘶狼嚎。他的两脚踩着类似杠杆般的机关,控制着锣鼓和大钹等乐器,演到热闹处,小小的台口上,锣鼓喧天、枪棒齐举、杀声一片了。

    艺人很会迎合老少爷们的心思,唱一出武戏,再来一出文戏,中间还插一段像《猪八戒背媳妇》等闹剧,只惹得大伙儿笑声不断。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孙悟空,它拿着一根金箍棒,和老虎大虫搏斗,和牛鬼蛇神比武,棒子落处,砰然有声,表现出孙悟空敢打敢拼的大无畏精神。

    一出演罢,艺人便走出架幔,拿起小笸箩,收受钱粮了,不富裕的乡亲们扔进一毛两毛的毛票或回家挖一瓢玉米、拤一拤瓜干,聊作看资。

这种一担子就挑了的楼头子戏很不容易表演,它不仅要嘴巧手巧记忆力好,更重要的是,还要熟悉朴素的民间文艺和具有出口成章、随机应变的能力。据说,楼头子戏为了能见几朝人,增知千古事,他操纵的木偶,头部可以任意拆换,头饰也可随时戴脱,这样,舞台上人物的变化就丰富多彩了。文革期间,这种楼头子戏理所当然的被当做封建糟粕革除了,改革开放之后,传统文艺得以恢复,但这种技艺因后继无人,也就销声匿迹再也看不到了。

博主

赵凤虎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