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晋级 参加 2017-01 月赛 | |
年在变,味愈浓(1—2月主题)
年年过年,处处过年。但是,您是否注意到,每年的年都在变化,都与往年有所不同。如果单独看最近1年、2年,或者几年,也许会觉得变化不大。然而,把现在的年与几十年前的年相比较,就会发现,变化之大,令人惊叹。
就拿祭祀来说吧,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前,我们与同宗的另一个村轮流供奉宗谱,每4年轮换一次。在我们村供奉的4年期间,另两村大年初一来拜年;轮到另一个村时,我们两村便前去拜年。每次轮到我村供奉宗谱,大年初一上午本族人员便结队到另一村迎请。回来走到村头时,开始摆路祭,到家庙共摆4道。除本姓外,包括邻村及本村外姓都前往参拜迎接,十分隆重。
宗谱到达家庙后,先把头一天挂的全村族谱从东山墙正位请下来,挂于北面侧位。再把宗谱挂于正位。中午摆设供品,为整猪、整羊、一斗麦子的饽饽、24盘菜肴,以及对斤蜡烛、高香等。全村于姓前往叩拜。自第二年起,30日开始供奉,到送年后结束。4年后,另一村请走后,只供奉族谱。供奉费用由本支老莹周围的12亩祖业地地租收入支出。
在集体供奉的同时,各家各户的祭祀活动也是忙碌而讲究的。大年30日上午,要到祖坟请年。除了烧香烧纸,燃放爆竹外,嘴里还十分虔诚地念叨着:“各位祖先,请您回家过年了。”
请年回来后,便把“祖子”(记录已故祖先名字和世系,专门用作供奉的家谱,当地俗称“祖子”)高挂与堂屋正北,两侧悬挂起一幅幅装幀讲究的字画。长长的供桌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供品。有5碗盛满的米饭,饭上披着煮熟的宽粉条和鲜嫩的绿香菜叶,中间用竹签插着一个大红枣。有一盘盘的糕点、水果。还有两摞摆放整齐的大饽饽,每摞底层正面朝上放着3个。然后一个正面朝下放在这3个中间,上面再正面朝上放一个。桌子前面再摆上刚插上新蜡烛的烛台和香炉。这样,日常简朴而又杂乱的农家屋,便立即增添了浓浓的年味儿。
家里摆放好后,又在院子里撒上一些谷草,在堂屋门、院门等各道门的两个门枕上横放一根木杆。谷草说是用来喂祖先们的马。木杆是用来拴马,叫着拴马杆。这两项,据大人讲,还有防盗作用。因为除夕一天一宿,家家户户不关门,拜年的人川流不息,如果有个别的歹人想趁机作乱,则慌乱中会被滑倒,绊倒。
自30日中午起,直到初2日晚饭后送年,每顿饭前都要烧纸上香,磕头叩拜。而30日晚饭前,午夜发纸和初一早饭后,还要到家庙和本支各家去磕头拜年。尤其发纸时还要给每一位活着的年龄大的长辈磕头。那时我还小,跟在大人们身后,每到一家,嘴里嚷着爷爷、奶奶、叔叔、婶婶……,“给您磕头了。”受拜的长辈则笑着说:“不用,不用。”边说边伸手把我拉起来。那时盼望过年,除了吃好饭,穿新衣,放鞭炮外,还有走亲访友,祭天、祭地、祭祖先等,也都是令人向往的内容。
解放后,随着历次政治运动的不断开展,供奉活动逐渐淡化。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运动中,宗谱、族谱、家谱等全部被焚毁,各项祭祀活动全部被禁止。改革开放的春风,焕发了中华大地勃勃生机。许许多多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得到了恢复、继承和发展。编志修谱,祭祀先祖等得到了广泛重视。不少人家又挂起了“祖子”,恢复了请年、供奉、烧香、烧纸等传统习惯。尤其,当春节被确定为全国法定节假日,成为旅游休闲娱乐黄金周后,过年便成为全国人民最隆重的节日。回家过年,走亲访友,观看春晚,观光旅游,电话拜年,微信祝福,发红包,抢红包等活动,千姿百态,异彩纷呈。
面对这种变化,有的人感叹现在的年没有过去那样的年味,停留在传统习惯中而不能自拔;也有的人看到别人恢复了以往的一些传统做法,高喊封建迷信,死灰复燃,甚至怀念过去那些“造反有理”的做法和观念;有的人片面夸大我们传统文化中的落后糟粕,主张全盘西化;也有的盲目抵制西方文化,视其为洪水猛兽。
以上种种对年和年味的不同理解,各种各样的过年方式,体现了社会的多样性,符合人类社会自然规律和法则。年是全国人民社会活动系统的一个要素,它的发展变化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变革与进步。人类社会、大自然,乃至宇宙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这样和那样的变化。那种违背自然规律,不顾社会法则,靠运动,靠政治手段的所谓破旧立新,移风易俗的做法;那些非此即彼的单一化思维方式,不符合宽容和谐原则,均应通过适当方式予以改革和摒弃。
由此可见,年的不同过法,就是这种社会发展变化的缩影。按照自己的意愿过年,尊重别人的过年方式;把自己的年过好,不去教给别人怎样过年;尽情享受浓浓年味,而不去指责挑剔别人甚至社会没有年味。这是我们的最佳选择,这就是年在变,味愈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