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 2016-12 月赛 | |
小时候跟妈妈学纺线,学做衣,学织网,学绣花;跟姨姨学做面食花样;跟舅舅学画画,学剪纸;跟姑姑到30多里地外的集上买来粮食背着到县城去卖,赚几个钱买学习用品。大家都说我“聪明”,能吃苦。十几岁就跟着大人下地干活,除了耕耧不会,一般农活都能干。工作后带着学生下乡学农,学生说是个“老农民”,不算过分。
我是60岁退休,也是因病。病好些就去省老年大学学唱京戏,因为耳音不准,唱戏跑调。老师不愿教我这个笨学生,我就买磁带回家自学。为此我还写个顺口溜自嘲:
老学京剧(自嘲)
学京剧是我爱好, 老年大学人不要,
因我唱戏不搭调, 无奈回家找“录”老。
“录”老免费把我教,学了八年没提高,
唉!不登台不卖票,自得其乐身体好。(2014
年1月15日)
90年代初,社会兴起学电脑热潮。原单位请山东工学院老师给教职工讲电脑。老师台上手舞足蹈讲得生动形象,我们台下却像听“天书”一样,云里雾罩,神秘莫测。
母亲常说,活到老学到老,83岁还学巧。我才60多岁,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发展。退休后,我第一件事就想买电脑。那时,两个孩子一个在职读博士,一个还在读博士后,都没有电脑,我的提议大家一致赞同。当时台式电脑Windows98(中文叫“联想天鹊360”),共花了8719元,在当时几乎是我家的全部积蓄啊!我们2000年1月份春节前买的,也是我家添的第一件电器。这也算是我“赶潮”吧。接着我便买了块咖啡色的平绒布头,绣上花,给电脑做了件漂亮的外衣。
春节孩子们回来,除了接待客人,大家都不出门,一起学习电脑。这个春节过的最有意义。
春节过后,孩子们上班上学,我和老伴边看资料,边学习操作。他是学理的,学得比我快,我是学文的,打字比他快。但因为家乡说话没有卷舌音,油、肉不分,常常得抱着字典打字,我们互相学习。先学做小游戏:打扑克,下跳棋。开始我尽輸,慢慢也可以赢了电脑。又学写文章,有一篇“秉烛学电脑”的小文竟在“齐鲁晚报”(2000年9月19日)上登载了,这更加鼓励我学习写作。后来陆续在一些报纸和杂志上发表了十多篇生活随笔。进了《家》门整两年,《家》刊选了我三篇日志,并获得“博客大赛”优秀奖。这是我向网友们学习的成果,也感谢编辑的厚爱,再次谢谢!
如今,科学的发展太快了,不学习就要被淘汰。从前家里没有电话,只能靠写信联系,有急事就得发电报。农村离县城远,即使电报也不能及时送到。有了电子邮箱,若能联网那就方便多了。现在又有了智能手机,可以发微信。微信中新闻,知识,保健,笑话等,应有尽有。互相转发,聊天。过去叫“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现在,不识字的老太太不出门,也能“知天下事。微信还可以组成群,有事
,一招呼,大家都知道。过年过节,互相祝福,互相联系,用视频聊天。哪怕是相隔千山万水,飘洋过海,也可以对面讲话。外孙女在国外上学,她妈就在晚上或周六、日遥控指导。
因为学习,头脑也灵活多了。至今我还能打拳,跳舞,唱戏,有人说我不像八十岁的老人。至于将来科学能发展到什么地步,我想,松树在高山上能经受住恶劣环境的考验活上几百年,乌龟在地下不吃不喝,甚至连空气都没有条件下能活千年,万年,聪明的人类怎么就不能“长生不老”呢?因为,人类活的时间越长,积累的知识越丰富,对科学的贡献就越大。至于将来科学能走得哪一步,我还想像不到,因为我不是“帅才”!只能老老实实做个合格的“将才”吧。
紧跟时代潮流,牢记列宁的教导——学习,学习,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