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忆是西湖

参加 2016-10 月赛 | 已有 788 次阅读| 2016-10-5 09:52

     

    刚刚从杭州聚会归来。

杭州G20峰会的召开,让世界注目;杭州人民为了迎接G20 峰会,把杭州打扮的更加靓丽迷人。当下杭州再一次成了旅游的热点。杭州的老同学不失时机的在微信群里发出了邀请,邀请我们在国庆节前、避开客流高峰去杭州一聚。

杭州留给我的记忆太多太多。最初的记忆,无疑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这句话从什么时候流传下来我说不上,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我从小就知道这句话。可见,杭州的美好在脑子里是扎下根的。因此,对杭州的向往也是由来已久的。

在我七十多年的岁月中,就旅游而言,去的最多的城市就是杭州,从第一次去到现在,历经整整半个世纪。我梳理了一下,留在记忆中最深刻的也最难忘的有这么几次:

第一次去是在大学时代,当时正是“文革”初期,“红卫兵”开始史无前例的“大串联”,我几乎没加思索的首先选择了杭州。坐火车不要钱,吃饭不要钱,住宿不要钱,现在听起来好像是天方夜谭,那时确确实实是“革命”需要。一到杭州,直奔西湖,首先到了岳坟,对岳飞墓前的秦桧夫妇跪像采取了“革命行动”,扇了他们二个耳光,并痛骂他们“奸臣!遗臭万年!”仍然不过瘾,又吐了二口唾沫方才罢休。(岳飞墓以及秦桧像后来遭到严重破坏,现在看到的秦桧夫妇像不是原先的) 后又到小孤山秋瑾烈士墓向这位巾帼英雄致敬。这次去西湖有着明显的时代印记,是去受“教育”的,不是去游山玩水,不能流露出“小资情调”,因而冷落了西湖美景。

第二次去是在十多年后的改革开放之初,这时我已经在山东新泰安家,四年有一次探望父母的假期,这一年我们春节回南方探亲,挤出几天时间带着二个刚刚上学的孩子去杭州,让他们体验一下西湖的美,并让他们记住大文豪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诗句。在北方出生的孩子,难得见到湖水,更没有坐过船,所以这次游玩以童趣为重点。我们全家坐游船到了西湖中的最大的岛屿(小瀛洲),并在那儿的照相馆拍了一张以“三潭印月”为背景的全家合影的黑白片,那时还没有彩照。在“花港观鱼”景点上岸,二个孩子对五彩斑斓的金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面包自己舍不得吃,一点一点去喂鱼,看着金鱼抢食而手舞足蹈,久久不愿离去。我们享受着西湖的湖光山色,也享受着天伦之乐。

一晃又二十年过去了,杭州西湖虽然去过二次,也只是走马观花,并没有深度游,古西湖的“十大美景”只看了一二。听说70多年前倒塌的雷峰塔重建了,又恢复了“雷峰夕照”这一美景,我与老伴再一次踏上杭州之旅。这一次,我们退休了,没有了工作压力、没有了家庭压力,没有了时间紧的压力,可谓轻轻松松、自由自在,又有了数码相机,走到哪拍到哪,如神仙般。这一次,我们从湖滨区的“柳浪闻莺”起步,沿湖边观赏,至“断桥残雪”上白堤,途径“平湖秋月”,下堤经过北山街至“曲院风荷”,然后上苏堤,漫步“苏堤春晓”,走过跨虹桥等六座桥后,至新建的雷峰塔,“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近在眼前。绕西湖大半圈,西湖十景中的七景尽收眼中。我的笔拙,写不出西湖的美,借用徐志摩在《丑西湖》一文中的一段话:“论山水的秀丽,西湖在世界上真有位置。那山光,那水色,别有一种醉人处,叫人不能不生爱”。

话说到了近几年,网络微信开始发达起来,先知先觉的几位大学同学建起了一个微信群,天南海北的同学有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前年的春天,春暖花开时节,一年中西湖最美的时候,二十多名古稀老人相约西子湖畔,在温暖的阳光下,在和熙的春风里,他们步履轻盈,走在桃红柳绿之间,享受着西湖特有的气息;他们三三二二结伴而行,叙友谊、话离情、唱红歌,仿佛回到了那青葱岁月。一阵阵歌声,一串串笑语,一缕缕银丝,构成一幅幅美好的画面,定格在我的记忆里。此行不在景而在心,虽然青春已经不在,但记忆永存;虽然年龄不再年轻,但友谊长存。离别时依依不舍之情难以言表。归来后吟油诗一首:“四十年后初见面,知心话儿聊不完。相见时难别亦难,此去何日再复还?”。

天赐良缘,G20峰会在杭州的召开,让我们又有了这次与西子“再复还”的机会,这次重游也将成为我们的“最忆”,“何日更重游”也将成为我们新的期盼!

 B20峰会场前

 G20晚会演出现场附近的茶社小息

 

 

博主

江洲游子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