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鸡不吃蛋,吃蛋不养鸡
家里没有鸡蛋了,老伴到集市上称了10斤回来,让我从塑料袋里拿出来。拿着拿着,我突然想起了一句话:养鸡不吃蛋,吃蛋不养鸡。
记得小时候,每到麦收前,大街上就有了卖小鸡的,或者佘,或者现钱。听到来了卖小鸡的了,霎时间就被婆婆妈妈们围住了,讨还好价钱后,就开始挑选自己喜爱的小鸡。在挑选的过程中,谁都愿意多挑选小母鸡。可鸡仔小的时候,很难辨别公鸡母鸡,只好凭运气闯了。挑选好了后拿回家来精心饲养,把小米用水泡软了喂它们,万一死到一只,都要心疼好几天。慢慢的小鸡长大了,假若出几只公鸡,到集市上卖掉几只,留下一只过春节杀了打鸡冻。母鸡不管成活多少,全都留下好下鸡蛋。那时候,谁家的院子里都有一个鸡窝,每天早上把鸡放出来,赶到街上自寻吃食。到了傍晚,一只只鸡陆续进到鸡窝里,然后用一块石板把鸡窝门堵严实,防备黄鼠狼来偷鸡。这些小鸡要经过大约一年的时间才能下蛋。所以,到了第二年的春天,看到母鸡的脸变红了,或是打窝了(一撵它,它就趴下,称母鸡打窝),就知道母鸡快下蛋了。
俗话说,闺女女婿外甥鸡,麦秸草破绮里(捆扎麦秸草的旧布条),是老娘们的至宝,尤其是拿着鸡特别重视。两个老娘们凑在一起,说着说着就说到鸡身上了,一个问一个答:你养了几只鸡?五只。都下蛋?喂不上,三只下的,两只不下。天天下?隔一天下五个(下了一个蛋后,隔一天,再连续下五个)。然后另一个再反问对方。每天,听到母鸡咯咯哒,咯咯哒的叫唤后,都知道是下蛋了,孩子们争着到鸡窝里去捡鸡蛋。刚下的鸡蛋,热乎乎的,从鸡窝里捡出来,往两只眼睛上来回一抹,说是不眼疼,然后交给母亲,由母亲放到一个小坛子里,准备赞多了一来行人情,谁家生了小孩,或是看望病重的人,就送给人家6个,或是8个,最多送10个,二来好拿到集上卖掉,换回油盐酱醋,孩子的学费书费,家庭日常开销也都指望卖鸡蛋的钱了。至于吃,除了清明节每人分一个鸡蛋外,平日里是很难吃到鸡蛋的。偶尔炒一次蔬菜,也不舍得往菜里打个鸡蛋。所以,养鸡不吃蛋。
现在好了,不用自家养鸡了,鸡蛋倒成了每家每户的必需品。每天早上一个鸡蛋,已成为习惯;平日炒菜少则打上两个,多则达上三四个,愿意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家里没有鸡蛋了,十斤、八斤立刻买来家,行人情看病人,不是几个几个的送,而是十几斤十几斤的送。过去妇女坐月子,很少能捞着吃上一顿鸡蛋,现在坐月子,光邻居送的鸡蛋就有几百斤,一个人生孩子,全家人跟着坐月子,鸡蛋怎么吃也吃不了。可这些送鸡蛋的人家,没有一家自己养鸡的。不养鸡了,鸡蛋反而吃不了。现在再也不用费心养鸡了,全村听不到鸡叫了,也不用担心踩到一脚鸡屎了,老娘们再也不用操心养小鸡了,再也不用担心黄鼠狼来偷鸡了,家里卫生了,干净了,也省心了,所以,吃蛋不用再养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