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 2016-09 月赛 | |
我的忘年之交
8月31日下午,我正在上电脑,老伴在院子喊道:“来客人啦!”我急忙迎出门去,走在前面的是一老一少,老者80多岁,是我们镇上的老农技站长老孟同志,那小青年我也认识,是未曾谋面的网友。后面跟进来的一对中年夫妇,想必是小青年的爸妈了。那妇女同志还提着一个大西瓜,见我推让,她笑道:“邹老师,向您报喜呢,孩子考上了!喜瓜,喜瓜!”她激动不已把“西瓜”说成了“喜瓜”。
我和这一家人并无深交,他们今日为什么到访?这其中还真是有故事呢!
去年春天,我在第4期《老干部之家》银海诗坛里看到了一首七律——《笔墨留情山水间》。诗句写得很老道,作者署名是孟亦尘(荣成)。因为是老乡,我们就在“山东老干部诗词学会”群里聊了起来。不聊不知道,一聊吓一跳。孟亦尘竟然是个18岁的高三学生。他告诉我他爷爷是荫子的老农技站长。
再后来,我们成为了QQ好友,我对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孟亦尘是文学爱好者,《家》刊发表了他的诗,好像给他打了强心针,对诗词更加痴迷了。高考已经临近了,他好像不在乎,天天发诗词和连载小说。我劝他学生时期,不能偏科,要全面发展才行,他很自信地说,考大学没有问题。去年高考因为英语不好,他还真是没有考好。他把我说的那些告诉爸妈和爷爷,后悔没有听我的话。去年高考结束后,他就到北京亲戚家找人辅导英语。这期间,小孟除了学习英语,还是没有停止对诗词的研究。我的学生时代和他一样痴迷过文学,可是,至今,在文学上我也没有什么建树。我就把自己的体会讲述给他听。我说作家多半都是从业余起步的,首先必须有一个固定的饭碗,然后,才是文学,有了一定成绩之后,才有可能成为专业文学工作者。眼下,最要紧的是能考上好的大学,考上好的专业。他每每都答应好。鞭长莫及,我也只是说说而已。
前几天,我在市集上看见小孟的姑姑了,他姑姑告诉我说,俺侄子考上了,到北京上学。
小孟的妈妈说:“亦尘说了,邹老师心眼好使,老劝他要好好学习,不要偏科!”她满脸带笑,充满感激之情。
我终于能看清孟亦尘的真面目了。帅气的小伙子,短头发,平常衣服,不胖不瘦。他腼腆极了,说话声音细细。他告诉我,今年考得不错,接到了两份同通知,一份是青岛的,一份是北京中央经济学院的。我说,得上北京啊,这是211高校。爸爸妈妈都说,是得上北京,专业是写作特长班。北京的教授直接把电话打到了孩子的学校(荣成五中)。
接下来,我又唠叨起我上面说的那些意思,鼓励小孟学好专业,打好基础。孟站长说:“好好记住邹老师说的话!”小孟点头称是。
离别时,我赠给小孟两本书,因为书里刊载了我的文章。小孟笑脸乐开了花。以文会友,以文交友,实在是人间幸事。
客人开车走了,孟亦尘在车窗里挥着白皙的手:“邹爷爷——再见!”
我的眼睛有些湿润了,共同的喜好使我们成为忘年之交,我从心里祝福小孟学业有成,早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