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 2016-09 月赛 | |
三年报道组 一生都受益
人一生会干过许多不同的工作,有的总会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和烙印。我当年在部队报道组三年的磨炼和经历,虽过去半个世纪了,每当回忆起来,仍感到记忆尤深、记忆尤新、记忆尤亲!
1964年我入伍后,分配在济南空军通信连电话排,排长是从曲师参军的,当时是高学历,他经常给报社写稿。我虽然只读过2年初师,在同期的战友中也算是个有文化的,因此排长就常让我帮他抄稿子。排长的言传身教,我也学着写稿子。1966年,济空直属政治部成立报道组,连里就推荐了我。写稿是一种艰苦的思想劳动,其艰辛没写过稿的人是体会不到的。每一篇稿子从题材的筛选、立意的确立,内容的构思、反复的修改直到定稿,这中间不知要经过多少的辛勤劳动,洒下多少汗水,绞尽多少脑汁啊!如果稿子没被采用,都是无效劳动。稿子见报才是硬指标、硬道理!我深知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缺限,所以就格外珍惜这个机会,加倍努力,刻苦锻炼,抓紧学习。
一是挤时间学习。充分利用中午和晚上的休息时间,学习政治,学习写作知识。在报道组的三年里我中午没睡过午觉,晚上12点前和节假日很少休息过,可以说等于上了三年业余大学啊!
二是在实践中学习。学习写稿,在理论上知道怎么写是不够的,还必须经过实践锻炼才能学会的。我把写稿的过程就当作难得的实践机会,多写一篇稿子,就多一次实践,也就多一分收获。我体会最深的一句话就是“稿子是改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所以,写每篇稿子不怕反复,不怕修改,就是在反复修改中加深知识、积累经验、摸索写稿方法、提高写稿水平的。
三是向编辑学习。每当自己或别人的稿子见了报,都要找出原来的底稿,反复对照,看看编辑是怎样修改的,想想为什会这样改?实践证明,这是向编辑这位不见面的老师学习、请教的最好时机,通过这样一番思索、反刍、感悟,不仅印象深,记得牢,而且提高快。
四是培养紧张快速的作风。新闻稿件时间性要求很高,因此“时间就是稿件的生命”这根弦崩得很紧。那时每当晚上8点新闻联播发表毛主席的最新指示,我们就要连夜收集部队学习的情况,加班加点赶出稿件,第二天必须发出去。我们投稿主要是《空军报》,但那时没有传真和网络,只有通过邮局发纸质稿件,从济南到北京最快也需三、四天时间。我们就想方请14次特快列车长帮助把稿件送往北京(那时上海到北京的14次特快,凌晨1点多经济南站),我们提前进站,请列车长到北京后把稿件投放到火车站的信箱(那时拥军的气氛好,解放军提出的请求,都乐于帮忙),稿件当天就能到达报社,这样虽少睡3小时的觉,却让稿件提前了3天时间。
五是向先进学习。领导要求,只有学好先进,才能总结出先进的经验;只有学好英模,才能报道好英模感人的事迹。那时在机关接触的大都是老红军、老八路、以及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老革命,从他们身上看到的是战争年代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部队主要接触的是先进单位和英模人物,从他们身上感受的是时代精神和风貌。对我印象最深、教育最大、至今难忘的是这几次采访报道( 一次是参加“抗凌抢险九烈士”事迹报道。1969年2月10日夜晚,山东平阴县发生了黄河百年不遇的特大凌凌洪,济南军区工程兵独立舟桥营,在这场保卫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抢险中,有九名干部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军委、济南军区和山东省决定宣传和表彰独立舟桥营抗凌抢险的事迹。济南军区便从各军兵种选调人员成立报道组,济空派我参加。我被分到烈士生前事迹小组,到9名烈士所在的三个连队采访烈士的感人事迹。后《前卫报》以三个版面刊登了烈士成长进步的故事,《解放军报》选刊了一部分。一次是报道防化连的事迹。这个连曾两次参加过核实验,受到了上级的表彰奖励,领导派我去总结这个连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经验,后该连不但参加了济空的经验交流会,经验还被《空军报》刊登。一次是报道战勤连加强战备的经验。这是个常年担负战备训练值班的连队,年年圆满完成了战备值班任务。我去总结了他们克服了时紧时松思想,增强战备观念的经验,后被《空军报》整版报道。一次是总结总机二班的经验。这个班的女战士,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用户极端热忱的服务,一直受到机关、部队的好评。我去总结,后这一经验被《空军报》刊登,新华社驻空军的记者发现后,让我们修改,后新华社播发,《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全国许多报纸都给于转载。)
1969年8月,我结束了在报道组的锻炼,因我已服役快5年了(那时战士服役年限:陆军4年、空军5年、海军6年),领导让我回连队准备提干。由于这三年整天和这些先进集体和英模人物在一起,用现在的话说,全是正能量,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我这个刚从农村入伍的战士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影响深刻,促进很大,使我不仅学习了基本的写稿经验,而且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增强了时间就是稿件生命的观念;磨炼了紧张快速的作风; 培养了不怕吃苦受累的精神; 坚定了革命需要就是我的志愿的思想。这些对我后来的工作、学习、生活都产生了积极的推动,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是“三年报道组, 一生都受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