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军节前夕,走访抗战老兵

★已晋级  参加 2016-08 月赛 | 已有 992 次阅读| 2016-7-23 16:18

建军节前夕,走访抗战老兵

 烟台报上登载,离休老干部孙佑杰又出了一本新书《胶东老兵战地情》,获此信息,我立即和报社联系,了解该书在哪里能买到,准备买10,送给老战友。通过报社记者得知孙老师的联系方式,了解到本书不外卖,可以赠送,因数量有限,不能多送。这样,孙老师在忙碌的活动中,给我们预留了时间,我和好友高女士便由蓬莱到烟台登门拜访。本来可以托在当地工作的子女代办,但作为他的忠实粉丝,为了一睹这位声名远扬的抗战老兵、老战地记者的真容,并亲身聆听老首长的教导,决定亲自登门”拜佛”取经,其实两地相距并不远,乘车2小时就到了。

 我们如期在孙老师的家中相会。孙老师所在的小区街道狭窄,楼房老旧,他住在一所旧楼的三楼上,楼道狭窄,光线不足。他住的房间也比较狭小。他本来可以搬到好一点的房子,但为了离单位近,办事方便,就没有搬家了。所谓办事方便,是说退休后,退休不退岗,发挥余热,继续为社会做工作,离单位近些,会得到到单位的大力协助。

 孙老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我们可以称他老首长,老战友,老先生,老大哥,老同志,但还是称老师顺口一些,为了不过多占用主人的宝贵时间,我们交流简明额要,提问从简,参观从速,提问,接受赠书,参观文物展览大约1小时多。

 第一眼见到孙老师,中等个儿,面色红晕,两眼有神,耳不聋,眼不花,谈吐清晰,思维敏捷,除了腿略有不便,全是一个健康老人的形象,不像90高龄,像60多岁的人。他说,我身体很好,什么病都没有,老伴已去世,虽子女在本市工作,我能独立生活,不需别人照顾。像我们比他少几岁的老年人,没有哪个敢说什么病都没有。正是这样一付好身板和良好的心态,坚强的毅力,保证他有旺盛的体力和精力不停地工作。

 孙老师的居室和会客室比较小,放眼看去,墙壁上挂满了奖匾,奖状和图片,他获奖之多名不虚传。不大的书柜里装满了他的作品,我想,他写的十几本书和其他著作在这里应该都能找到,他拿出自己最近的的著作,送我们每人3本,分别是《胶东老兵战地情》、《万众一心中国梦》和《晚霞喷彩虹》,每本都题字签名。我们恭敬地接过他的赠书,这3本书是他最近3年每年1本写的,他说每年写1本,还要继续写下去。同时他从书架上拿出闻名全国的再版名著《鸭绿江告诉你》和一些艺术作品让我们浏览,转业后,他放弃了最擅长的木刻转而艺术创作,很多艺术作品已发表或者参展。

 我们和孙老师进行了简单交流后去参观了他的文物展览。他所在的社区开办了一所活动室,孙老师的大量文物资料放在这里,开设了一个“孙佑杰红色追梦作品展” 专区,占据了活动室的半壁江山,大量的剪报和图片,过去的,现在的,中文的,外文的…..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孙老师的模范事迹和光辉经历。我们认真地进行了浏览,据说他还有不少资料放在烟台市博物馆展览,限于时间,这次看不到了。

 耳闻不如目睹,和孙老师交流时间虽然不长,仍留下了深刻印象。身体健康,思维活跃,意志坚强,勤奋刻苦。退休不退岗,坚持写作,关心下一代,经常不断地外出宣讲、报告和赠书,讲革命故事,讲光荣传统,亲身经历,现身说法,所见所闻,有趣生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释放正能量。

 我关注孙老师是多年前读了他的著作《鸭绿江告诉你》之后,继之又读了他的另一本著作《南征北战奇观》,战地记者的亲历,记述真实深刻,生动感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书中很多记述也是我这位老兵的经历,感到特别亲切。媒体对他的报道较多,我一直关注对他的报道,省电视台播放了介绍他事迹的视频,我们组织了收看学习,我们以后将继续关注。

 孙老师1926年生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1946年入党,1979年转业,1990年离休,副厅级待遇。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血与火的严酷考验。所在部队主要经历单位是胶东抗日军政大学,解放军9纵(后为27军)文工团、报社,济南军区前卫报社,26军宣传科等,转业后在烟台日报社工作。作为战地记者,长期在战争一线从事写作,是出色的军中秀才,著名的军旅作家,10多次荣立战功。转业后继承部队光荣传统,在新的岗位屡创佳绩,多次荣获国家、省、市级荣誉称号。像孙老师这样有丰富的战争经历,有出色的表达能力,硕果累累仍在不停地为社会作奉献的高龄老干部非常罕见,他是国宝级的人物他是转业军人的典范,是老干部的楷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作为当年老兵,为他自豪,要以他为榜样,向他学习。

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拜访了这位慕名已久的抗战老兵孙佑杰老师,意义很深。 我们结束了访问,带着愉悦的心情满意而归,衷心祝愿孙老师健康长寿,为社会继续做奉献。

(张汉泉)

博主

z.h.qua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