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晋级 参加 2016-07 月赛 | |
假老师
我县丝织厂是1955年公私合营时组建起来的,1968年我到这个厂工作时,全厂几十名工人,初小以下文化的占85%。我虽是文革期间毕业的中学生,在他们眼里就是“高级知识分子”。三年学徒期未满,我就成了老师,负责给工人上文化课。在工厂,人们相互之间称“师傅”,因我年龄小,就喊我“老师”。
开始也没有固定的教室,通常是下班后在车间里挂一个小黑板就开始上课,学员们也都随便找个地方乱坐一气。有一次刚上课,便有一人提问:“小程老师,你昨天在黑板上随便画出的那个‘随园’,我没听懂怎么回事?”我解释说:“首先,那不是随便画出的,其次那不叫‘随园’,叫椭圆。”众人大笑我得意。
随着时间的推移,厂子规模逐年扩大,每年招收的新工人,均由我负责技术培训。我的年龄逐年增大,我的学生的年龄逐年减小。那时也有固定的教室了,有一次上课前,有一小姑娘问:“程老师,想知道我们为什么都愿意听您讲课吗?”我望着教室里满满的学员,心里非常得意,反问,为什么啊?“您的牙齿特别的白!开口讲话很好看……”众人大笑我尴尬。
33岁那年,我进入厂领导班子。新工人受往年工人影响,仍然称我“老师”。就连当时厂党总支负责人在向新工人作介绍时也说,请你们的程老师讲话。所以,在工厂的近30年间,喊我“师傅”“厂长”“主任”(兼任十几年工会主任)“程工”的很少,多数都称“程老师”。
52岁那一年我从机关退二线,应聘到多所职业高中担任机械制图课老师。我满头的白发引起了众人的关注。一天一外地老师到我们办公室,一进门就对我说:“一看您就是老师!”我笑了,“除我之外,他们都是真老师。”一次课间休息,几名学生围着我说话,一学生问:“老师,您七十几了?”另一学生打断他的话,“老师怎么那么老!最多六十岁吧。”我回答:“28年以后我80!”“啊!您才52岁!”众生惊奇我微笑。
有一年,我写小诗送毕业班学生,第一句便是:师出无名亦有名。我解释说,我不是科班毕业的真正老师,来这里教书实属“师出无名”,但大伙儿都喊我老师,也算是有了“名分”吧。小诗全文如下:
师出无名亦有名,
生活原本多面形。
情义缘分因人起,
重在信誉诚则灵!
题目:师生情重。看到这里,您清楚了吧?我这个老师,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