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小立大志 自学创新路

★已晋级  参加 2016-07 月赛 | 已有 1097 次阅读| 2016-7-8 09:48

厂小立大志 自学创新路

    1969年春季,离高中毕业还有23个月,我就开始找工作了,因早一点工作便可以缓解家中的困难局面。年长我16岁的大嫂在县文化馆工作,认识的县直机关人较多,一开始便由她承担了这个任务。记得有一天,大嫂领着我去见县革委会一部门的负责人,这位负责人瞟我一眼,笑着说:“你儿子吗?这么大了?”大嫂说:“别胡说!我小叔子。”“小叔子?个子太小了,有一米六吗?再说现在也没有招工指标啊!”一连几天,大嫂跑了好几个单位,最终“劳而无功”。我知道,我进县直系统工厂的希望是没有了。

  当时我们街道有一“管子厂”,名叫“管子厂”,但除了用手工制作水泥管子外,还有一个“粪便管理”任务,就是拉着地排车挨家排户去打扫厕所,然后把集中拾到的粪便摊在厂子空院子里晒干,由街道革委会统一出售到周边公社生产队。我曾偷偷在“管子厂”附近观察了几次,厂里两项工作都是力气活。尽管气味难闻,尽管我力气小,但我仍然希望能到“管子厂”工作,因为我没有其他选择了。

  进街道工厂的事就由我父亲出面去找。第一天傍晚父亲回到家,见到我什么也没有说就回屋了。我忐忑不安,但存有幻想,“没说话,也就是说没有被拒绝,再等几天吧。”第三天傍晚,我在套间里听见父亲对母亲说:“该找的都找了,人家说了,好多贫农出身的和军属子女还没有安排呢,咱们中农,没有希望了。”我顿时心灰意冷!因为中农,我没当上上兵,甚至红卫兵也不是最先被批准加入的。我感觉我的前途是一片黑暗……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 正当我万念俱灰的时候,突然来了转机。我的一位亲戚从部队专业到地方,他被县革委会任命为县一个集体企业的负责人。我母亲便找到他,央求他考虑考虑我的问题,他很爽快地答应了,但“要先干临时工,等待招工指标”。我听到母亲的话,高兴得蹦了起来!“集体、临时、等指标,都没有问题!”不管怎么说,进了这个厂也是“领导阶级”的一员啊!离毕业还有几天时间,我等不得了。那些年,学校“改制”,高中二年制,原来比我低一级和高一级的统统和我们编为一级,在学校“闹革命”为主,“复课”为次,也学习不到真正的东西。我急匆匆到学校请了假,兴匆匆去工厂报到了!

  进厂后,厂里的情况使我目瞪口呆:十几间破烂不堪的的厂房,十几台手拉脚蹬的织机,所有生产工序都是手工操作。面对现状我很吃惊,社会发展的现在,怎么还有如此落后的生产方式?厂里老工人非常热情地接待我,并介绍说:这个厂是1955年公私合营时组建起来的,1958年前后也曾有工人100多名。现在虽然设备简陋,但生产的品种还不少,有:手帕、毛领、丝线、提花绸等。还希望我能够运用我的知识改变一下厂子的面貌。听了老工人的一番话,又想起找工作时的坎坷,我的心慢慢平静下来了。按照厂里安排,我做了一名织机挡车工,每天坐在一台织机上,手拉脚蹬地织手帕,8个小时下来,累得腰酸腿疼。(2个月后,我被转为正式工。)

  在上班以后的时间里,我冷静地分析了我的处境。我一米六多一点个头,体重40多公斤,初中没上完就开始了文革,“武”没有力气,“文”没有知识,假如到一个现代化工业生产的大企业,自己能干什么?恐怕连一个合适的工种也难以找到。但在这个小厂里,我那少的可怜的知识竟使那些老工人羡慕的不得了,在他们看来,我就是一标准的知识分子。想到这里,我暗自想:或许在这个小厂里自己能干出一些成绩。决心下了以后,一连好多天,我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对全厂进行了仔细地观察。根据厂里当时的情况,我认为主要矛盾在于设备陈旧,应当先从设备改造入手。改造设备需要配备机件,需要绘制图纸,而我在这方面的知识一无所有。没有知识寸步难行,我下决心重新学习文化知识,进而学习专业知识,于是我在自学的道路上迈开了第一步。

  我首先复习和学习了初中、高中的数学等文化课程,在此基础上,自学了《机械识图》《机械制图》《画法几何和机械制图》等大中专课程。开始绘图时,没有把握,便四处请教;纸张紧张,便用胶泥块做模型;配件紧缺,便去外地找同行企业求助。在以后七、八年里,我先后做过织机挡车、设备安装、保全保养等工作,除去外地出发是厂领导批准外,自学文化、专业课程,绘制机械图样,都是在班后业余时间进行的。那些年,我每天的时间都安排的满满的,有时候看到同龄人在一块看电影、打篮球,谈天说地,我很羡慕,感觉他们哪来的那么多的时间啊?我怎么就没有啊?我的工作室也很简单,在家里就卷起铺盖在床上放一块木板;在厂里,开始是在车间的一个角落里放一个小桌,后来,在车间隔壁凑着墙盖了一间四平方米的小屋,在当时,我就很心满意足了。

  连续五、六年,我每年都绘制上百份的机械图样,先后改制、自制、改造30多台专用设备。1975年,我厂生产出现第一次飞跃:所有的设备由原来的手工、半手工操作全部改为机械化;1978年,扩大再生产后的我厂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转为“地方五小”企业(即地方国营)。我也连续几年被评为厂、县、地区先进工作者。

1984年以后,我进入厂领导班子,工厂生产规模陆续扩大,成为近1000人的正式国营企业,此是后话。)


1977年先进个人合影,亲爱的“家”人,您能认出我吗?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