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 2016-07 月赛 | |
为求职闯了关东
历年来国家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十分重视,想方设法开辟就业平台。 眼前正是高校毕业生求职的旺季,各地的人才市场热闹非凡,孩子们为能找到个理想的岗位确实也是搅尽脑汁。看到这些,不由得勾起我当年为找到个“饭碗”而“闯关东”的回忆。上世纪50年代末,我在省城初中毕业后报考济南师范落榜,被一家厂办学校招收去,该校极不正规,教学质量没保障,多数同学失掉学习信心,都为自己的就业前途担忧,不少同学产生了退学念头,我也有同感。一个农村孩子当时要想在省城找份工作谈何容易?正为就业前途担忧时,恰好黑龙江省劳动厅到济南来招收人,听说是为水利、铁路两部门招人,名称叫“支边青年”。这一信息对不少同学吸引力不小。支边青年走后不久我与李**、董广信、王复华同学商议,于1959年9月审请退学,学校给开据了高中一年级肄业证,带上户口和档案去了东北。我们由济南乘火车,由于囊中羞涩,一路省吃俭用直达哈尔滨市,找到黑龙江省劳动厅,得到的答复是招工已结束,推荐我们去修哈尔滨到牡丹江的铁路。我们到工地一看,全是抬石料和铁轨很累,我们感到吃不消。听说附近兰岗水利发电站招人,我们又从牡丹江乘火车直奔水电站去。该电站位于流经宁安县(现为宁安市)境内的牡丹江上。距镜泊湖水利发电站不足百公里,于1959年初开工,当时在国内也算是大型水利发电站。还算幸运,电站的劳资科接待了我们,看了我们档案和户口,接收了我们。接着我和董广信被分配到电站公安处,李、王被分配到机电科。这里的条件很艰苦,职工全部住帐篷。尽管如此我们也很满足,我们这几只“无头苍蝇”总算找到了“饭碗”。一切按排就绪,我才写信告诉父母说我已到东北就业。
为求职跑了几千里找到了工作十分高兴,工作劲头十足。正当工程进行到关键时刻,大坝即将合垅,水利发电机的地下预埋件正在安装,职工干得热火朝天,工地上竞赛的号子此起彼伏。突然接到上级通知,工程要停工下马!上世纪50年代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苏联援助我们一百多个建设项目,据说该电站就是苏联援建的项目之一。那时机械化程度很低,以人工作业为主。尤其是大坝的修筑全部用人工挑土堆砌,仅土坝工段职工就有万余人。为能早一天发电赶工期,职工们干得热火朝天,施工场面雄伟壮观。电厂的水轮发电机是苏联卖给我们的意大利1945年生产的。机器运来后,发现直径几十公分粗的主轴已弯曲变形无法安装,而且图纸不全,技术人员十分着急。就是这样劣质设备也得低三下四的向人家求援。下马的消息一传开,工地上像炸了锅,半途而废的工程、到处堆放的物资材料一片狼藉,干部职工思想一片混乱。但计划经济时期,计划就是命令,谁也无法改变。我们的工作重点由保卫工地安全转为协助有关部门维持好职工思想稳定,做好职工分流,因为从上到下对工程下马都不理解,任务十分繁重。后来才知道下马的主要原因是苏联撤走了专家,又向我们逼债,加之我国迂到了严重自然灾害,经济建设面临巨大困难,国家不得不调整,不少项目无奈下马。电站下马后,大部分职工被精减下放 ,少数骨干分流到其他单位。我侥幸被调到水利厅第二工程局的黑龙江省五常县(现为五常市)境内的龙凤山水库保卫科。至今,每当回忆起当时的残景,只能发出无奈的感叹。龙凤山水库也是个当时的大型水库,是大跃进时建起的水库,工程不配套,大坝质量差,渗漏严重,是个续建工程。这里的工作、生活条件还不如前个工地好,同样住帐篷。条件虽艰苦些,饭碗还是保住了。当时看到不少被下放回家的工友是含泪离开工地。我在这里工作不足一年,便入伍当了兵。
今天,国家为就业,搭建了不少平台,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青年们可以为实现振兴中华的中国梦大显射手,是件多幸运的事。
山东邹平县老年大学,张学文
邮编:256200
电话:0543-4320695
宅电: 4350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