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凉席

★已晋级  参加 2016-07 月赛 | 已有 865 次阅读| 2016-6-24 09:06


卖 凉 席

  

    我的老家在江南水乡,那里除了盛产鱼和米以外,还有被家乡人称为“三宝”的“芦、竹、柳”,家乡竹子的品种主要为淡竹,这种竹子柔韧兼顾,可以加工制作成各种各样的生产、生活用品。五十多年前的老家农村,集体企业开始发展,生产大队因地制宜地办起了“竹器厂”,生产各种竹器。我当时正上高中,想利用暑假期间尝试着做做销售工作。时正暑期,正是凉席上市的季节。于是,我与发小商量,问他愿不愿意与我一起去苏北卖凉席,他同意与我同去于是我们二人去大队“竹器厂”按出厂价每人赊了五张凉席。我们将凉席成一个圆筒状,扛在肩上就出发了。

我的家乡是长江中的一座小岛,当时交通十分不便从家乡去苏北只有一条通道。先步行十华里至东新港码头,再渡过江到高港码头,然后京杭大运河里的小轮船北上这种小轮船称为“拖轮”,由火轮拖着七、八只木船组成船走的很慢,船舱内又脏又乱又不文明,臭虫之多令人毛骨悚然,我第一次领教了它的厉害。时值夏天,穿着短裤短衫,在联椅上刚刚坐下不久,开始觉得胳膊和大腿处有一点痒痒,没一会儿,就鼓起一个个小疙瘩,痒痒的厉害起来。当时还不知怎么回事,旁边的一乘客告诉我是臭虫咬的,我问臭虫在哪儿,他说在椅子缝里,我弯腰透着亮仔细观察靠背椅的木条缝里,只见臭虫密密麻麻潜伏在那里时刻准备出击。以前在农村里只见过跳蚤、虱子,这是第一次见到臭虫,而且个这么大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吓的我再也不敢坐下,而我的这位发小一点事没有,仿佛臭虫不咬他似的。我就这么站着从天黑坚持到天明,也到了目的地--兴化码头

上岸以后,我们打听到当地市场尚未开放,而且还有市场管理人员查,如果被他们发现,轻则会没收我们的货物,重则甚至会把我们当做投机倒把分子扣押起来。我们一听不敢在集市上停留,只好改去农村走家串户推销我们的凉席。苏北的农村人少地多,正是青纱帐的季节,我们扛着凉席走没过头的玉米地里,走了好才见到几户人家,见一户家中有人,我们就走了进去,进屋后,看见一男女,30 岁上下,想必是夫妻,男的正在修理农具,女的正在贴玉米烧饼,我对男的说:“大哥,我们是卖凉席的,来自扬中,您需要凉席吗?”这时,我扫了一眼他们里屋的床上,没有竹蔑凉席,心想只要价格合理成交的可能性很大。于是开始向他全力介绍我们的凉席质量怎么好价格也便宜等等,并打开凉席让他看。这时,那个女的也过来了,我说:“这位大嫂,您看看我们的凉席多光亮,做工精细,青蔑黄蔑搭配合理,经久耐用,用一辈子没有问题。”后来还是在价格上僵持不下。最后我说,价格按大哥说的,我们成交。但是你赏给我们二个玉米饼,就算我们来要饭的,好吗?那位大嫂笑开了,我们卖出了第一张凉席,又解决了肚子问题。这个头开的好,成了我们对下一家的宣传对象,我们在青纱帐里又走了十多户人家,终于将凉席卖完了。当晚回到码头,舍不得花钱住旅馆,就在候船室里的联椅上将就了一夜,时值盛夏,无处洗浴,尽管身上又脏又臭,仍然觉得睡的很香,蚊虫的叮咬全然不知。

第一次尝试成功了,以后我们又去过几次,中间我自己一个人还去过一次,甚至到了苏北重镇盐城市。这次卖凉席的体验,之所以让我至今难忘,不仅仅是因为苦和累,还因为那时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苦点累点咱不怕,就怕饿肚子,有一次,饿的实在走不动了,前不巴村后不着店的,就摘路边的野菜充饥;还有一次,因为渴极了,喝了路边水坑里的水,结果闹开肚子。

卖凉席,它是我跨入社会的第一次尝试,也是我第一份工作,虽然当时只是为了挣学费而且时间也不算长,但那些经历让我终身受益,也为我后来做好工作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


 

 

 

 

 

 

博主

江洲游子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