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那些有趣的童谣(6.15日志参加博客大赛,系统自动出现于此,请谅)

★已晋级  参加 2016-06 月赛 | 已有 578 次阅读| 2016-6-17 11:35

                            难忘那些有趣的童谣

      从呀呀学语的孩童时代起,就在母亲一首首动听的童谣中成长。它伴随自己走过了整个童年和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童谣在脑海中逐渐淡化。然而,当初为人父后,面对呀呀学语的幼儿,无所适从时,便不断钩起了儿时的回忆,有的竟然清晰如初。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年迈的父母帮我们年轻夫妻看护孙辈时,竟又哼唱起了多年前那些耳熟能详的童谣。人生就是这样,代代相传,情至深,意至切,可见一斑。现将熟悉的几首童谣记录如下:
    (1)“ 吱锯割锯,割倒姥娘槐树。姥娘不给饭吃,钩个鸦雀蛋吃。煮也煮不熟,烀也烀不烂。使得个小孩一头汗——。”此童谣逗弄小孩时要配合以下游戏和动作:大人与小孩迎面而坐,大人双手拉住小孩双手,边唱边做前伏后仰,双手来回伸拉的割锯状。反复做几遍,最后一句时,双手突然松开,两人仰面大笑。
    (2)“噼噼啪,噼噼啪,大家来打麦。麦粒长,麦粒圆,磨面做馍馍。馍馍香,馍馍甜。从前地主吃,现在大家尝。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此谣含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反映新中国成立后,广大贫苦农民分得土地,在自己土地上愉快劳作的喜悦心情。说唱时也要边唱边作以下游戏:与小孩对面而坐或站立,两人双手伸直,手心相对,分别交叉在一起。开始时,两人双手抽回,读一个字的同时拍一下手。读到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时,一个人的左(右)手与另一人的右(左)手相拍。融知识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健身强体为一体,深受群众欢迎。
    (3)“大金鼓,二金条,问道官饶(要)不饶(要)?”这是童年玩打瓦游戏时经常喊的童谣。游戏中,打倒石块的人为胜利者,未打倒的一人则为失败者。胜利者按所打倒石块名字由一人背着失败者,其余的人分别揪着耳朵、手、脚等,围着游戏场地行走。一边走,一边抡番拍打失败者的脊背,同时喊道:“大金鼓,二金条,问道官要(饶)不要(饶)?”大官走在队伍最后,如果说:“不要(饶)。”则再重复击打,直到大官说:“要(饶)了”,才住手。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贪官污吏的痛恨。
    (4)“肚子疼,找老宋,老宋不在家,找老马,老马在家磨菜刀,“嘣、嘣”两菜刀,还疼不疼?不疼啦,不疼啦!”当孩子生病时,在妥善治疗的同时,分散其注意力,可以起到辅助治疗作用。
    (5)“小板凳,打歪歪。爷爷说了个后奶奶。关着窗,堵着门。呼咙呼咙喝面汤。”儿歌反映了在过去经济社会比较落后的状态下,忽视对丧偶老年人情感关怀,片面夸大再婚老年人的一些不足之处,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6)现代灰色儿歌
      以下是近几年,在同孙辈孩子交流过程中,听到的一些现代童谣。显而易见,其时代性更为突出。虽然,这些童谣在校园中流行,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也反映出我们的教育工作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少年儿童那纯朴天真的形象,是多么可爱。
  “保证书,保证书,保证以后不读书。
   手心手背,狼心狗肺。
   在我心中,老师最凶,晚上补课,补到九、十点钟;回到家里,老妈最凶,盯着作业,从不放松;父母不在,老子最凶,拳打脚踢,发泄一通。
   祝你一路顺风,半路失踪,笑口常开,笑死活该。
   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流下三千尺,一摸兜里没有钱。
   今天是个星期天,我请大家去抽烟,飞流直下三块屎,疑是鸡腿落眼前。张三的头象皮球,一滚滚到百货大楼,百货大楼卖皮球,一卖卖出了张三的头。
    今年老汉八十八,辛辛苦苦种南瓜。该死的丫头偷了我的瓜。打电话,找她妈。她妈说,找她爸。她爸说,找老师。老师说,找校长。校长说,找法院。法院说,一不准动,二不准笑,三不准露出大白牙。”
博主

嘉言懿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