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晋级 参加 2016-06 月赛 | |
从小到现在看过多少电影己记不清了,但是我觉得小时侯看的电影印象最深、受教育最大。我看的第一部片子是解放内蒙古的内容,片名忘记了,第二部片子是《渡江侦察记》。这两次都是大人领着,去山后寨村看的。那时,电影还不普及,所以周围村里的人都去看,场上人山人海的。我个子小看不见,大人就把我扛在肩上,换片时下来休息片刻,然后扛起直至看完。后来,章丘县第三放映队到俺村放映电影,用的是16毫米机器。演过的战斗故事有《战上海》、《南征北战》、《洪湖赤卫队》、《平原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柳堡的故事》、《智取华山》《白毛女》等,农村故事片有《汾水长流》、《我们村里年轻人》、《李双双》等,喜剧片有《锦上添花》、《今天我休息》,戏剧片有《天仙配》、《女驸马》等。我印象最深的是《渡江侦察记》和《平原游击队》,电影里的主要角色马老贵、刘四姐、李向阳的英雄形象使我至今难忘。演反面人物的陈述、陈强也让我记忆犹新。那年代,村里演电影就象过节一样热闹,大人小孩奔走相告,天不黑就扛着杌子去占位。吃过晚饭,人们就赶快去场地,焦急地等待着电影的放映。村干部讲话,电影队介绍,这些程序走完后,电影正式放映。这时,场上鸦雀无声,人们沉浸在快乐之中。那时侯,这村看了那村看,连着看几场电影那就是享受啊!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大多数影片被打成毒草,所有影片停映,一开始只放新闻简报,后来把几部样板戏拍成舞台片到各村放,一晚上好几个村,这几个戏虽然不错,但时间长了光看这个人们也厌烦。后来翻拍了几部电影如《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都不如原片好。随着时间的推移,出了几部新片,其中《闪闪的红星.》就很好,受到群众特别是少年儿童的欢迎。文革结束后,在明水电影院放的《三打白骨精》上座率很高,一天到晚连续放,场场爆满。那时俺在姚庄驻队,我们托人买下票,晚上骑自行车去明水,看完后再回村里。虽然很累,但觉得很值。在驻队时,还骑车去埠村大矿看过一次《望乡》,因为这是一部反映日本**生活的影片,所以轰动一时成了新闻。后来,朝鲜电影《卖花姑娘》的上映也引起轰动。当时,老百姓评论说:中国电影——新闻简报,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这就是那时的真实写照。
我看的第一部宽银幕电影是在济南大观园影院,叫《魔术师的奇遇》。只记得戴上眼镜,如身临其景,妙不可言。我还看过一部特大宽银幕日本影片《东条英机》,这部影片真实纪录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滔天罪行。那触目惊心的画面至今不忘。
改革开放30年,拍了好多影片,印象较深的是农村片《咱们的牛百岁》、《喜盈门》,故事片《庐山恋》,武打片《少林寺》,战斗片《小花》,反映人民好干部的《焦裕禄》,还有战争体裁的影片《长征》。这些片子既有观赏性,又有教育意义,深受群众欢迎,特别是《喜盈门》和《焦裕禄》更是嬴得了群众喜爱。
随着年龄增长,加之身体不好,再也不去影院看电影了,只是在电视上看一些老片,以此来回忆过去的岁月,尤其童年看电影的情景,依旧历历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