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童年情趣】微小说之四逮蝈蝈捉蛐蛐

★已晋级  参加 2016-06 月赛 | 已有 845 次阅读| 2016-6-5 06:18

      
                          逮蝈蝈捉蛐蛐
口王长海 
逮蝈蝈的最好时段只有暑假期间,和几个玩伴约好,备上一件引诱蝈蝈(方言叫:叫声乖子)的工具,那是用两根前园后方的竹筷子做成,把其一根筷尾部用菜刀刻成搓牙状,持另一根磨擦出类似蝈蝈叫声,以备现场用。

至于怎么逮?还靠原始办法——耳听、眼找、手捧。

那时,有蝈蝈的地方并不太远,从护城河边琵琶桥,沿水胡同一直南,过半边街、所里街、司里街、棋盘街就到了省体育场,再向南沿千佛山东麓就到了羊头峪一代,从山坡、梯田处不时传来蝈蝈的鸣声。

几个人会分散包抄,慢慢靠近再寻鸣声,由于人影草动它很警觉的仃止叫声,这时“引鸣器”派上用场,你静静的不动发出筷子磨擦声,耐心的等待它再次鸣叫,你可更进一步靠近观察,当看到它后更不能着急,尽量绕到它的背面去,慢慢靠近伸出双手快速一捧,即刻将其捉获。

不过,事倍功半的时候也很多,当你快到跟前一不小心弄出点动静,它会立刻钻入庄稼下潜逃,如果在酸枣枝中的就别想逮了。

逮住后怎么装好也是有技巧的,那就叫“就地取材”。一种方法是“捆绑式”,先选一根玉米或高梁杆,去除两头约一米左右,在上半部用小刀将左右两侧各去皮,露出杆瓤来,把捎下的皮再劈成似韭菜宽的长条,把长条插入杆瓤下,便杆的正面上方有一个索套,把蝈蝈头钻入套中,将长条向下勒紧它的脖子,使它牢牢扒在杆上不得动弹不得,逮得多也照样排队绑住,胜利返回时高举秸杆,看到类似糖葫芦的蝈蝈串,一个个油生出一种自豪感.

另一种方法是“软包式”,把逮到的蝈蝈包起来的既简单又适用,那就是就地取材。可顺手采一片麻子叶或一支豆叶(三个叶即可),把蝈蝈平形放倒 ,使其双腿弯屈,抓紧包起来,用叶茎沿包缠绕住即可。我多采用此法可行。回家后打开叶包蝈蝈完好无缺,找个旧暖水瓶皮放进去,不出一天就会缓过来开始鸣叫起来,平常可喂些丝瓜花或菜叶之类即可。处暑季节虽然气温高,但听到自已亲手捉到蝈蝈鸣叫声毫不心烦,反而在悦耳声中与逮蝈蝈时烈日下相比,却觉得此时凉爽了许多,你说可笑不可笑

蛐蛐儿也是济南方言,实际就是蟋蟀。我们捉和玩都是最初级的方法,由于在年龄小和经济条件差限制下,只是学着参于而已。

想长见识还是入秋时节,去南门昇官街、富官街蛐蛐市上看,琳琅满目的各种蛐蛐罐就让你目不暇接,想看蛐蛐你可没资格,一看你是小朋友肯定没钱,一旦掀开盖吓跑了你也赔不起。只好和几个玩伴们朝摊位人多的地方偎,从大人身后挤开条缝钻进去探着头,等待摊主掀开盖让买主挑时一饱眼福。

时间久了光听和瞅就知道了不少,蛐蛐有公母之分,品种繁多。光我知道不在咬斗蛐蛐行列的就有:棺材头、尖嘴子、油葫芦、飞禽、母子等。

雄性蟋蟀非常雄壮,从正面看去全身黑褐色,头园胸宽脖子硬,头上长两条细长地丝状触角(玩伴称:须),牙板有两支大虎牙,并有紫色黑色之分,后腿粗大有力,有两根较长的后尾(玩伴称:叉),两翅图案甚是好看,就像斗士的盔甲,两翅摩擦发出“嘟嘟嘟”的叫声,甚是好听。

雄性蟋蟀好斗,购买者往往挑选个大体壮的,其实懂行者可通过蟋蟀画谱按图索骥,听说有好多品种和名称,如:黑头、红头、金狮子、金翅、独须龙等。选中后先用“蛐蛐胡”(用数根老鼠胡须绑在小棍上)朝其头下嘴部戳几下,那蛐蛐在罐中定会张开牙板在咬的样子,单见它精神抖擞翅膀掀开,两大腿撑起全身不断抖动,像一名斗士在寻找咬斗目标,不时摩擦翅膀发出“叫声”,既像一名勇士在挑战又像为胜利而歌唱,每个见到此景的人们,都会为这名斗士的勇猛表现而啧啧称奇。

言归正传,秋后礼拜天白天,约上几个要好玩伴去逮蛐蛐。事前也捎做准备,选几张结实点的纸,裁成正方型,先竖着折叠成筒型,然后将一头折成三角扣就行,数个纸包平型叠放,待用时取一个用嘴一吹成了筒状,装进蛐蛐后将上口折几下即可,如果数个装好蛐蛐的包不好拿时,干脆用带去探蛐蛐窝的铁条一个个串起来。

我们常去地方有南圩子门外、桑园、北园一代田梗或沟壑。

寻找方法是一听二找三挖:听声音有两种:一种是会听到正常“嘟嘟”声,另一种是“弹琴”声,你会听到如同弹棉花时发出的“翁翁”声,说明是需要交配前向雌性发出求偶讯息,有了经验后通过叫声基本能判断出蛐蛐个头的大小来;

找,就是在杂草丛中翻石头,这个方法简便有效,运气好时掀开大石头可能一下子蹦出好几只,你只好选大弃小,但也有倒霉的时候,掀出蝎子、蚰蜒、长虫(蛇)是常有的事;

挖,就是听到叫声找到窝,然后先朝窝内撒泡尿,如果不见蛐蛐向外爬时,就用铁扦子挖,有时能成功有时事倍功半,挖不巧弄死了。

捉,可是个本事活。成年人有工具——蛐蛐罩,我和玩伴们只是双手空捂,它蹦多远你跟多远,当它仃住后你必须手疾眼快,双手去捧还不能太用力用实,和逮蝈蝈不同,用力过重就可能挤死。所以,我捉回来的没有一只全须全叉的,甚至还捉只“单崩”(一条大腿)回来。

养,也有不少讲究,咱知道的不多也就不说了。我们就是寻找家中废弃物,如:破茶缸子、破茶壶、罐头瓶子之类地器皿,弄上点泥土垫底儿,就等于蛐蛐罐了,平常投几粒鲜豆粒、玉米粒之类的喂一下,有放上支死蛐蛐大腿它也能吃掉。

斗,放学后和几个玩伴约好,各取几只比一比个头、成色,有时也咬一咬赛一下,但是没有物质奖只是荣誉奖。被咬败蛐蛐的主人也有不甘心输的,当场将那只败将拿到手掌上,用另一支手拍这只手腕,猛一颠让蛐蛐抛向空中,连续几次号称“罚一罚”,然后再返回罐中与胜者再斗,有的还真见效,被颠得晕头转向的败者,会象发疯似的冲向对方,又一阵撕咬开始,既有转败为胜的,也有一败涂地的,很有意思。

在蛐蛐市上也能大开眼界,我见过真正的咬斗比赛场面。只记得比赛规则与拳击赛有点类同,按重量选参赛选手,赛前先通过有机玻璃板通道,让蛐蛐爬上一秆叫“戥子”的小称,重量依厘为单位,双方各选好同等级“选手”后,先放入玻璃通道内,促其进入赛场。开始中间隔一档板,当各进入后提起档板比赛开始。

观看蛐蛐咬斗比赛可用震撼人心、场面壮观来形容。众人围蹲成一个园圈,见到赛场(行内人称:圈)和赛手入列,就像似在观看微缩的斗獣场或戏剧舞台,两名“选手”各自摆好架势寻找目标,头顶的两根细长触角在抖动,就象舞台的将军在炫耀头上的雉鸡翎,两军相见一场厮杀开始,两对板牙相互厮咬,一时间双方一场混战,有时滚在一齐,有时切战切退,有时边咬边叫,直杀得天昏地暗毫不留情,几十个回合下来,终于见到一只弃逃,胜者仍在紧追不舍,最终胜者展开双翅“高声鸣叫”,像英雄一般威风凛凛、显示雄姿,煞是好看。

玩蟋蟀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生活,古代是宫廷嬉戏内容之一,随之也衍生出若干传说故事,其中济公斗蟋蟀的故事代代相传。现今,各地还有蟋蟀协会在履行着传承责任。但是,也发现各地赌的现象仍然存在,应引起人们高度重视才对。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