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趣(参赛重发)

参加 2016-05 月赛 | 已有 812 次阅读| 2016-5-5 06:12

    喜动不喜静,是孩子们的天性。
  
  在孩子们眼里,一切都那么有趣。
  
  冬天没得玩了,小猫小狗们着实无奈,只好充当起孩子们的玩物,尽管一百个不情愿;春暖花开的时候,蝴蝶们难逃被捉的命运,有的还会被撕下花翅,看着它们爬行的艰难样子,孩子们却满脸开花,高兴,快乐;雨季来了,过路的长虫,低飞的蜻蜓,河沟里游动的小鱼小虾,都免不了被捉;盛夏季节,那些喜欢唱歌的知了们,都会高高的、远远的躲避开孩子们;进入秋天,墙根石榴树下的蟋蟀们要逃避孩子们,地里的蚂蚱们蝈蝈们还有一只只肥肥的仓老鼠们,都要小心比它们个儿大,而且顽皮淘气满地乱跑的那些孩子们,甚至连豆棵上蠕动的大豆虫,也难逃被捉的厄运。这么说吧,哪怕就是黑夜里早已躲进窝里的麻雀们,也都不敢合眼,一有亮光就会心惊肉跳,两眼盯着光亮却不敢有丝毫造次,只有乖乖束手就擒的份儿。桑蚕们够可爱吧,孩子们也会硬生生把它们一家拆散,或者摘一片桑叶让孤独的蚕宝宝独居一室,或者小心捏起一条白白的漂漂亮亮的大蚕,放自己手心里把玩一阵,全然不会顾及蚕的感受呢。
  
  在所有的这些捉趣当中,我印象最深,也觉得最有趣的,是捉泥鳅,捉知了。
  
  我们这里常说,“有理的街道,无理的湾坑”。能下得湾坑捉泥鳅的,大多是些半大不小的男孩子,旁若无人一般,一个个脱得精光,小鸡鸡全都暴露在光天化日。大坑边,老头老太太们摇把蒲扇,看着自己的孩子,除此,也只有一些不谙世事的小女孩儿,大一点的,老早就捂着眼睛跑开了,最多也只有远远地观望。再好奇,再贪玩,也不敢靠近,否则,那一声声“丢丢丢”,可羞臊不起。
  
  这些湾坑,平日里水还是蛮深的,孩子们可以在里面打嘭嘭,只有到了大人们要翻坑,水几乎抽光的时候,才能捉到泥鳅。这些孩子,倒也相当懂得合作的力量,一起你一捧我一把地在出水口拦起一道低矮的土堰,然后都拿只小脸盆,一盆盆往外泼水,一边泼,一边用小脚丫四处踩着。泥鳅呛不住,自然就会现身。接下来,就会是一阵哄抢,小一点的抢不过,也有干脆一下扑到烂泥里,“我的我的”地直叫。当然更多的时候,泥塘里会打闹成一锅粥,你拿盆子扣我一头,我用泥巴糊你一脸。有时候,那些沾不了光只有吃亏的孩子,头发上一片一糊,脸上满是黑黑的烂泥,都看不出模样来了。坑边的老人多数时候不会过问这些,由着孩子们,顶多到看着真要打起来的时候,才会扯着嗓门喊,“各玩儿各的,各玩儿各的!”真的很热闹哩。
  
  这些泥鳅不怎么大,偶尔也有大一些的。那个时候,没人吃这个,也就图个乐呵,可不像现在,泥鳅成了大补品,听说还经常会出口到日本。怪不得小日本如此嚣张,原来竟是些翻泥坑的玩意儿呢。
  
  捉知了的方法很多,我们这里最常见的有三种。当时,村子里的树行子很多,知了叫了一天,累了,歇了,黢黑的夜里,随手从哪里扯几把麦秸,拿火柴点上,力气大一点的跑到树下,拿脚猛跺树干,就听到“噼里啪啦”的响声,弯腰拾就是,不大工夫,捉个三两斤不成问题。都说油炸了很好吃,而在我,却干看着,不敢下口。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拿马尾(yi)拴到细细的竹竿梢头,另一头系个活扣,然后把竹竿跟长棍绑在一起,举着它,大白天围着树转圈,听到有知了叫了,瞅准了,屏住气,小心翼翼,往上一点点够,可不敢有丝毫惊动。手巧心细的,一捉一个准。这个,就图个玩,半天也捉不了几只。另外,也可以用面筋或者用老香椿树干分泌出来的黏黏胶来粘知了,这个方法不及马尾奏效,不够黏的话,有时候收杆的时候眼看着就要到手了,但挣扎的知了还是会拼命嘶叫着逃脱掉的。
  
  久违了的捉趣,但愿能送给久违了的人们一份甜美的儿时回忆。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