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 2016-04 月赛 | |
父亲的收音机
父亲已经去世十多年了,他九十而终,也算高寿。十多年来父亲的音容像貌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中。
父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庄稼人,一生没离开过农村,“斗”大的字认不得几筐,但年轻时好看点旧书,如《王华买父》、《岳飞传》之类。他并非全读懂,其故事梗概还是能明白。所以,“精忠报国”、“助人为乐”,这些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他的人生中是根深蒂固的。从小就常常给我和弟妹灌输多帮别人,不能占别人便宜,与人相交吃亏是福的思想。晚年,他眼花看书吃力了,父亲迷上了收音机(当时农村有电视机者还很少)。特别是母亲去世后,更是收音机不离身。他最喜欢听刘兰芳说得评书《杨家将》、《岳飞传》等。电池用不了几天就没电了,我经常整盒给他买电池。尤其是父亲临终前的半年内,收音机几乎成了他生命中不可少的部分。我在县城工作,不能天天回家看望,弟妹在农业上也很忙,抽不出更多时间陪他,收音机便成了父亲唯一的伙伴。我每次回家看望他,进门首先听到的是收音机的响声。夜晚临睡前他总是把收音机和手电筒放在枕头边,弟弟说,常听到半夜里父亲的收音机响。我问父亲为什么夜里还开收音机?他说夜长睡不着,一是听广播,更多的是听电台的报时,经常一夜开好几回。听到此,我心中深感愧疚,原来只以为父亲对收音机是一种嗜好,实际其中渗透着父亲生活中的孤独。为此我与弟妹商量,尽量多抽些时间陪陪父亲。尽管如此,由于工作忙,还是代替不了收音机。父亲对收音机的情怀,我们全家都了解,直至父亲去世时,他的孙子还特意买了台袖珍收音机随葬。也许广播会永远陪着父亲的英灵,但临终前父亲的孤独,是烙在我心中永远无法熨平的愧疚之印。
不由得使我想起了《常回家看看》的歌声: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父母这点起码的企盼往往引不起子女的重视。回顾在我父母晚年的时光里,我每次回家探望都给他们买些吃的、补品等,原以为是进孝心了,但每次回家父母都想留我多住会,临走时总是问我啥时再回来,常常是含着企盼的眼泪,一直送出村口。但这些常常被工作忙而淡薄了。
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国人的箴言。孝,物质固然重要,但精神上孝更不能忽视,特别是改革开放几十年了,我国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精神需求对老年人显得更重要,常常看到城镇不少空巢老人常以崇物为伴、有的只好乘公交车解闷,更甚者以巨资为死去的崇物送葬,这些老年人肯定是生活在孤独中。有时陪老人多说几句话远比给他买些补品更受欢迎,一个问候电话有时会比钱财老人更欣慰,这不能不引起子女们的深思。还是常回家看看吧,家中的老人都盼望着。工作忙时常打个问候电话也好。奉劝年轻朋友们,老人在时尽量多进些孝心,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留下终生的遗憾。人总是要老的,老人的今天就是年轻人的明天,这条人生哲学的简单道理也许人人都明白,望它能在中华民族孝的“园圃”中发酵生辉。
山东邹平县老年大学,张学文
邮编:256200
电话:0543-4320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