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 2016-04 月赛 | |
她就是我做人的榜样
我母亲娘家是李家庄李氏,按辈分名增梅,(1915.7.24——1992.8.14)享年77岁。母亲一生心地善良与人为善,与邻居和睦相处有求必应;她热爱集体、热爱劳动,勤俭节约,乐于助人;她天资敏慧,处事周旋,持家有道,教子有方。
清明节来临之际,回想我亲爱的母亲,感觉她既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因家庭贫困,她12岁跟随我姥爷姥娘闯关东, 17岁就跟比自己大9岁的父亲在东北结了婚。父亲兄弟三人,排行老二,大伯父当家,家境还算富裕。爷爷年纪大了,想要回老家安度晚年,由大伯父安排父亲一路上照顾爷爷的生活,跟随爷爷从东北回老家。因为怕父亲路上丢失,从东北回家时大伯父没给生活费用,一路由斜屋的亲戚领着一块回家,盘缠费用也是由斜屋亲戚付的。回家后,没有房屋住,好歹借宿亲戚钱家住下,在家生活由东邻西舍的凑合,家还没安顿好,没想到斜屋亲戚天天来要50块大洋的盘缠费用,哪有钱呀?去信东北没有音信,只好借高利贷还债,哥哥两岁时拉肚子,因无钱医治而夭折,爷爷连病带气而逝。这可难坏了我的父母,但是也从没听到过母亲叫苦。为节省点油,也不舍得点灯,她晚上随着月亮转纺线、织布。为了挣点纺线钱,她经常夜里打通宵,白天干农活,在那艰苦的岁月里,也没让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受罪。她省吃俭用,勤俭节约、细水长流之美德;艰苦奋斗、勇于拼搏之精神;两年内还清了债务,还购买了土地,盖了新房,搬进新居,生活有了改善。在解放战争时期,老百姓都积极开展支前运动,村妇救会组织做军鞋,我母亲是其中一员,为了多做军鞋,不分昼夜的赶做,经常在油灯下加班加点。母亲的针线活好,做的军鞋线条平展均匀,紧密、实落、结实。美观耐用,穿在脚上合脚舒适。母亲做军鞋速度最快,数量最多,质量最好,多次受到妇救会的表扬。
天有不测风云,1954年,爸爸因劳累过度48岁病逝,那年我12 岁,弟弟一个9岁,一个5岁,母亲在家带着我们大小四口过日子。生活上就靠母亲一人计划着维持,里里外外由母亲一人承担。人民公社时期母亲积极参加生产队劳动,为出满勤干满点,不误农时,早晨天不亮起床做好饭,有时深夜在油灯下做针线活。一个小脚女人,在生产队干活,跟不上人家,为多挣点工分,就自己包下一块地来,自己干。幸亏我的母亲有一双巧手和聪慧的大脑,什么东西在她的手里都能变成好吃的和漂亮的。吃的就不说了,就说我们这一家人所穿的衣服就够她费劲的了。穿的都是母亲用手一针一针缝出来的。好式样的衣服只要看见的,母亲聪明,回来就能剪出来,而且做的时候改良一下,就非常可身,母亲懂得欣赏,她做出来的衣服大伙都说好,都想让我母亲给下个样子做一件。那时候我还小,就知道母亲老是坐在屋门口,手里永远有做不完的针线活儿,就知道母亲手上的衣服做好了,俺姊妹几个就会有好吃的了。那时候为谁家帮忙,好像没有收钱的事情,人家会给孩子买些吃的东西送来感谢的。
我记得那一年过年的时候,两个弟弟穿的衣服让别人家的孩子眼谗,那是母亲用给别人做衣服剪下来的小碎布拼的百家衣,就在今天我看那衣服也时髦。可我这个大女儿呢?我都十几岁了呀,也想穿好衣服,但我知道家里没有钱买布,给我做新衣裳,我能要吗?可不知道母亲怎么想出来的,她竟然把自己从东北带来的一件穿了很多年的,带黄花的、破了几个洞的花布褂子,给我改了件漂亮的新衣服,要知道那时候染的花布,凡是黄的地方是涂上石灰的,所以特别容易破,她的这件旧衣服改给我时,一个个破洞都没有了,被母亲用同样的黄布补得看不出来,变成了那么多的小黄花,过年穿上这件花衣裳,小伙伴们都羡慕极了,别提我多高兴了。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我提前退学做些力所能及的活。1958年,全国大跃进,我刚刚16岁就去张家哨大炼钢铁,母亲在食堂摊煎饼,她摊出的煎饼又薄又匀,全食堂第一,社员都争抢着吃,她没黑没白干活,摊煎饼一天要坐十几个小时,晚上还要做些针线活,作生活补贴;把眼睛也熬毁了,视力大幅下降。生活再困难也送两个弟弟上学;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奉献给了我们姊妹3个。母亲对于集体的财物非常爱护,从不拿集体一草一木一粒粮,更不允许孩子们侵占集体的东西,经常唠叨那句“做人德为重,做事德为先”名言教育我们,母亲以平凡的语言,平凡的行为,给儿女们以不平凡的启示,不平凡的教育,不平凡的榜样,在母亲的影响下整个我家,家风正、人气旺、。我们兄弟姐妹个个爱岗敬业各自在自己的岗位做出了一番事业,工作几十年,均无违纪、违法、违德现象和行为,这都是母亲在儿女们身上散发的正能量。
母亲的一生,就可想而知,她自己承受了些什么? 想起这些刻在我心里的陈年往事,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我永远爱着我的母亲!她就是我做人的榜样!
女儿于柏荣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