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小梨随笔》
相关日志
-
-
分享
板泉往事·访张广炜老师(转帖)
-
热度 17 雾海帆影 2025-3-17 10:50
-
板泉往事·访张广炜老师(转帖) 张广炜,男,1941年生人,1961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学院物理系,1962年—1976年在板泉中学任教,现居日照。 (1)与张老师结缘是在我公众号的评论区,我在一篇文章中曾提及在板泉中学任教的尤作祥老师。尤作祥老师虚岁已七十有五,张广炜老师在评论中提到尤作祥也是板泉中学的学生,且对板泉的典故很熟悉,这一评论让我忍俊不禁。 张老师的微信头像是本人照片,头发皆白,我暗想能以这种把尤老师当晚辈的口吻评论尤老师的人,有可能是尤老师的师长。哈哈,如果他是我老师的老师,那可真是太难得了。 我当即把张老师的微信头像截图发给了尤作祥老师,果不其然,和我预想的一样。尤老师说:“这是我初中、高中的物理老师张广炜老师,他当年可是板泉中学老师中为数不多的高材生。张广炜老师平易近人、治学严谨、课堂活泼,我从教后的教学理念多受他的影响。” 尤作祥老师教学水平高,但为人却是有些桀骜不驯。能让尤老师佩服的人,我想必是德高望重有水平的人了。 (2) 我给张老师留言回复向他告知了我的微信号,让他加我好友。 成为微信好友,张老师跟我介绍说:“从22岁到36岁,我在板泉中学任教十四年。人生最美的年华,有欢笑、有泪水,有耕耘、有收获,我在板泉成长、蜕变,那里的一草一木,我真是太有感情了。如今垂垂老矣,回首板泉,依旧是青春飞扬。” 张老师给我讲了一个我从没听过的典故。他说板泉中学北边小河的拦河坝瀑布下面有一汪清澈的泉水,冬天也不会结冰。传说其中住着一条小龙,是东海龙王的第81个孙子。 张老师直言:“看了你写的一些文章,勾起了我很多美好回忆。要不是现在年龄大了腿脚不方便,一定去找你聊聊天。” 我说:“张老师您言重了,改日我去拜访您。” 张老师很快回复:“欢迎,随时欢迎你!” (3) 拜访张老师,给张老师带点什么呢,着实让人犯愁。他应该是什么都不缺,但咱也不能空着爪子吧。我蓦地想起家里还有年前高榆同学送的经络木梳,心想就它了:“很板泉,又不失雅致。” 张老师居住的楼房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盖的那种单位家属楼。进门所见,楼房的装修风格是九十年代那种老式样,连客厅的地板砖都是50*50的那种粉色砖,一看就是从住进来后,就没有动过。 客厅内的摆设极简,老式布艺沙发、老式茶几,唯有客厅通往阳台门侧墙角简易的花架上和客厅窗台上摆着的绿植及盛开的蟹爪兰让客厅有了些情趣。“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大抵如此吧。 张老师和他的妻子面容和蔼,让人如沐春风。张老师热情地招呼我坐下,阿姨则忙着沏茶倒水。如此盛情,我多少有些局促,我向张老师递过高榆经络木梳,稍作说明。张老师十分高兴地说: “赵小梨,这个很有意义……” 一句“赵小梨”,我瞬间放松下来,两个多小时的交谈,正如他的课堂,轻松、活泼。 (4) 张广炜老师祖籍河北,1941年生于济南,三岁时随父迁居青岛。张老师的父亲是青岛私营银行的普通职员,张老师从小随家庭过着辗转租房、拮据度日的小市民生活,幸读书求学一事,家里鼎力支持。 1961年,张老师在曲阜师范学院物理系毕业。填写分配志愿表时,在志愿表上填上了“服从分配”几个字,于是而被分到临沂地区莒南县坪上中学。1962年调板泉中学。在 14年的时间里,张老师在板泉中学勤勤恳恳,努力工作。他曾经“身兼数职”,既是物理老师,又是班主任;既是校医,又是理化实验室的仪器管理员。 张老师说他不怕忙碌就怕内耗,十年浩劫期间,他进过学习班,写过检查,那滋味儿可是比工作忙碌难受多了。 1971年,板泉中学开始办高中,学校教学渐入正轨,张老师开始主要负责板泉中学高中部的物理教学。 板泉中学的第一届高中班参加统考,取得了全县各乡镇的最好成绩,在全县考生中,板泉录取的大学生最多。一时间,板泉中学风光无两。板泉中学这一批被录取的大学生,很多人以后成了领导、行业翘楚、专家学者,提起他们当中的佼佼者,张老师如数家珍。 板泉中学第一届高中班成绩优异,良好的学风也得到了传承,国家正式恢复高考后,板泉中学的高中部依然是人才辈出。 (5) 回忆起在板泉的日子,张老师说,因为家访和农忙时节的支农工作,板泉公社大大小小的村,他几乎是走了个遍。对板泉的山山水水,他了然于胸。 谈话中,我对张老师说:“张老师,你从小在青岛长大,我怎么没听出你有青岛口音呀,倒是板泉口音很浓。” 张老师爽朗地一笑:“习惯成自然吧,其实让我自己说我是哪里口音,我也说不好,但长期在板泉工作,有些东西肯定会形成肌肉记忆。” 回首往事,张老师直言:“人这一辈子,看似很长。真正到老了回头看看,自己又干了多少事呢?又有多少能被大众记住呢?真是少之又少。至于其他,更是不值一提了。” 时间飞快,不知不觉就到了我接孩子的时间,我意犹未尽地起身与张老师告别,张老师送给我一本他写的自传体小说《雾海寻踪》。张老师谦虚地说:“我是学理工的,文笔差些。但这书里的事大多数都是我的亲身经历,书里面也有我的人生经验和体会,如果能对你有所启发,我十分欣慰。” 回来后,我连夜拜读张老师的小说。主人公大舜复杂坎坷的人生经历让我明白这书名的意义:人生,大多数人都要经历雾海,怎样在雾海中坚定信念,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谓之为寻踪。如果能在有生之年再干点有意义的事,那才是真正地不枉人间来一回…… 转自公众号《小梨随笔》作者:赵小梨
-
个人分类: 随笔|120 次阅读|16 个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