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变化谈我的石油梦
2013-09-24 14:39:03| 发布者: slytlgb| 查看数: 616|单位: 胜利油田
我叫王荣贵,是黄河钻井五公司一名退休职工,1972年参加工作,2012年退休。今天,我主要从自己亲身经历的“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的变化,谈一下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谈一谈我的石油梦。
一、民以食为天,从吃不饱到吃得好
说到吃饭的问题我深有体会。我出生在五十年代,当时正是建国初期,国家正在恢复元气。特别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人民生活极度困难,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草根、野菜、树皮、树叶、棉籽皮、花生皮都成了人们的食品。
1978年我转业来到胜利油田。当时我所在的钻井队是深井大队4068队,队上吃的主食是白面和粗粮各一半,全凭饭票购买,我们都是带级学徒,工资是57元。由于生活紧张,平时舍不得光吃白面,只有上井时才买上两个馒头,中午到老百姓家热一下,吃点萝卜咸菜就凑合一顿。当时由于井场上没有食堂,没有开水供应,渴了钻工们就找个地方挖个坑,把燎壶架在上面,弄点柴火烧水喝。井场离驻地近点的,有集体伙房,平时就两个菜,白菜、萝卜天天吃,没有什么花样。能吃上顿包子,喝上碗面条就算改善生活了。
1980年我们队奉命开赴青海,接6058队的设备,到柴达木盆地西区的小梁山,打梁3井。当时的生活供应非常困难,队上百十来号人的吃喝,全靠一个值班车到三四百公里以外的冷湖采购。在青海我们拿的工资虽然是东营的两倍,有120元左右,但人们在吃上还是很节约的,不少人是有汤不吃菜,有菜不吃蛋和肉,因为家里还有老人、孩子等着吃饭呢。青海海拔高,馒头蒸不熟,水也烧不开,天天喝的是半生不开的水。由于吃饭的人多,伙房的菜经常供应不上,经常是豆腐乳汤炖粉条。当时姚富才指挥到现场,伙房专门为他炒了四个菜,老头一看一吃,说:“四个菜,一个味,你给我炒菜都炒成这个样,那你给职工要做成什么样子”。
八十年代以后,由于各级领导对井队职工餐饮的重视,对职工身体健康的关心,井队职工的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职工生活越来越好,由原来的大锅饭发展到了四菜一汤、六菜一汤。搬迁安装吃大餐,吃饭的地方由原来的小伙房变成了大餐厅。伙食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的怎样吃上饭,发展到了现在的怎样吃得好,吃的有营养,吃得健康,职工更是为“不知道吃啥喝啥大伤脑筋”,这真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朴素变时尚,从“48道杠”到绚烂“石油红”
常言道“吃饭穿衣亮家当”。五十年代的人穿的都是清一色,想亮也没法亮。井队工人发的工衣是一年一套单,三年一套棉,发的棉工衣是一条条竖杠的,工人都把它叫做“48道杠”。工人们发了新工衣舍不得穿,从井上下来再穿,就当是过年添了件新衣裳。旧工衣补了再补,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实在不能穿了才换下来。下了班,能穿一件新工衣出去玩,都感到很时尚,老百姓还很羡慕呢。我记得我们队去青海时,上级领导根据青海的特殊地理条件,为我们每人发了三件宝贝:水壶、眼镜、大皮袄。到现在我那件大皮袄还保存着呢。
三十多年过去了,咱们一线职工的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大变化。现在条件好,单工衣一年两套,棉工衣一年一套,从井上下来后还有专门的洗衣房洗衣服,有澡堂洗澡,出来后换上自己的衣服,干干净净的,多精神,多好啊!过去一看见穿油衣服的就知道是打井的,现在一看见穿鲜艳的红工衣,就知道是石油工人,穿的变了样,变了颜色,人的精神面貌就不一样了。
三、旧貌换新颜,从干打垒到“冬暖夏凉”
在石油大会战时期,人们谈论生产的多,讲究生活条件的少。1979年,我们队从基地首站迁往坨46-1井时,井场设备连同宿舍一块搬,名为宿舍实际上是一块床板,两根木凳,外加一条麻袋装着被子和衣服,条件简陋的可怜。每每都是到了新井场后,简易房正在搭建,甚至于苇箔墙上的泥巴未干,我们就湿乎乎的搬了进去。天气很冷,我们一个班发了一个油炉子,做饭、取暖全靠烧原油。长期燃烧原油,空气中处处弥漫着油烟,被子和衣服不敢拿到外面晾晒,时间一长,被褥都长了绿毛。长期在潮湿的简易房中生活,不少人都患上了风湿病。那个年代洗澡更难,冬天在原油炉子上烧两桶热水,全队人分着洗,一人一盆,从头到脚洗下来就算完事。后来人们住进了第一代板房,是东北佳木斯产的,冬天没有炉子,更没有电热器,房子里和外面一样冷,多盖床被子好歹对付过去了,但到了夏天,板房被晒的像蒸笼一样。
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油田领导对一线职工的关心,加大对职工食宿方面的投入,井队的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从过去的干打垒、简易房、一代板房、空调房发展到现在的职工公寓,实行标准化管理和服务,钻工下班后可以非常舒适的休息,吃饭、洗澡的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想想过去,看看现在,条件改善,生活提高,职工满意,使我们这些过来的人很是羡慕。
四、滚滚车轮,承载中国梦、胜利梦
1979年刚来胜利油田的时候,我没有自行车,经常走几十里路回家。当时回老家,先坐车到垦利,再从垦利步行回家,那时没有公路,也看不到汽车,等走到家已经是晚上10点多了,天都黑透了,深一脚,浅一脚的经常摔跤。为了解决当时回家的困难,我托人从外地买了辆自行车,从东营回家要骑两个多小时,但我也很高兴,因为自己成了“有车一族”。
当时的井队值班车主要是“大伊发”、“解放车”、“东风车”,工人上下班全部是敞篷卡车,一年四季风吹雨淋,特别是冬天下班时,到家后浑身冻透了,有时都下不了车。坐上个遮风挡雨的车,成为几代石油人的梦想。1997年以后,各级领导着手配套能够满足钻井工人上下班需要的中小型客车,改善了职工上下班的乘车条件。2000年钻井队职工全部坐上了冬暖夏凉的空调车,乘车都实行了统一管理,特别是早班发车时间,几十辆豪华面包车先后出发的场面,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这几年,城市交通方面也有了巨大的改变,过去东安就一辆7路车,一天没几趟,去个基地都很困难。你看现在的交通车多方便,去基地2路车10分钟一趟,到垦利、市府、都有公交车,老年人坐车还免费。从个人来说,从自行车到摩托车、电动车、家用轿车,现在算起来没有车的很少了。
回想过去,展望未来,我们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骄傲,我们更要珍惜,更要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珍惜今天的好日子、好生活。我相信,在我们新一届中央领导的带领下,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富强,我们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作者:胜利油田黄河钻井总公司退休职工 王荣贵)